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4章 凝聚力和向心力 (2 / 3)
苏杭还在辽阳成立了锐勇军军事学院,教材除了《孙子兵法》外,主要就是戚继光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的《练兵实纪》,将领们上课除了由潘儒巷讲解兵书,主要是研讨,对战略战术的讨论总结,比如骑兵火炮战术、骑兵与步兵战车配合的创新战法,以及步兵中骑步配合等等。
苏杭也会跟大家分享后世的很多战斗案例,因为锐勇军越来越像后世的近现代化部队了。
普通军官上课,教师就是各个将领,比如赵率教就担任军校总教官,这几年,军校轮训了所有伍长以上的军官,培养了大批的参谋人员,优秀士卒也会被抽调到学院进修。
锐勇军兵工厂实验室完成了苏杭交代的研究击发枪的任务,制造出了后装击发线膛枪。这把实验枪使用上和现代枪支的射击原理一样,扣动扳机施放击锤撞击击针,击针击发底火,底火再引燃发射药射出弹丸。
具体的就是,当扣动扳机后,弹簧的力量释放细长的击针,从枪机前端刺入弹膛内枪弹纸壳的底部,并一直向前直至刺到弹丸底部的起爆药并将其引爆,继而点燃纸壳内的黑火药。
后装枪的优势很明显,装填快,而且采用了旋转后拉式枪机,使射速大大提高。
但这个击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太长,击针过长会使击针经常接触灼热的火药而造成击针损坏。后装弹药是优点,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后膛的气密性很差,泻出的火药气体会干扰射手瞄准,严重的甚至会灼伤皮肤。
它的射速、射程都超过飞白式线膛枪,但零部件很多,容易毁坏,成本也比较高,苏杭想了想,没有让兵工厂批量生产,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已经装备了精准的击发枪,但是出于成本考虑,燧发枪也大量存在。此时飞白式已经是了不得的利器了,大批量装备新枪没有太大必要。
当然,作为高新科技,可以储备不用,但不能没有,苏杭让实验室继续精进火枪和火炮。
在苏杭不断要求下,王成刚已经在整个兵工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流程规范,出厂产品的效率、质量都大大提高。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辽阳的锐勇军英烈纪念碑,以及为了凝聚军心,苏杭颁发的勋章了。
金州有锐勇军英烈祠,旅顺建了海军陵园,辽阳沈阳都有烈士陵园,年年祭扫维护,崇祯三年,在辽阳城内东北的大教场边上,苏杭下令建造了锐勇军英烈纪念碑,纪念碑旁边长长的墙体上,刻着一个个牺牲士卒的名字。
锐勇军已经出台了烈士抚恤标准、伤残退伍特殊待遇,和军属优待政策,比如免掉税粮、抚养子女到十八岁、给老人养老送终等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