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郭增福》(十六) (1 / 2)
从王慧家里离开以后,郭增福就发现自己越来越忘不了这个姑娘了。他的笑,他的脸,他的神态。像一幅画一样,深深地刻在了郭增福的脑海中。郭增福对这个姑娘还是有点儿印象的:她从小经历也和自己一样。或者说中国曲艺演员们的童年经历大多都有共同之处。大角儿也好,小角儿也罢。都是遵从着行里的拜师学艺的规矩: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七岁拜在老先生的门下,头三年是要在先生家里帮忙打理杂物,除草,松土,帮师娘带孩子……这些都是刚入门的学徒需要干的。一共在师傅家里呆五年,管吃管住,但是实际上也就学了两年的本事。后两年学本事的时候,师傅还藏着掖着,人家不能把在江湖上学到的能耐全传给你,不然人家靠什么吃饭?
师傅传给徒弟的都是只言片语,以郭增福的学艺经历来说:传给郭增福评书本事的那位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姓金,名文声。老先生教徒弟有一特点:跟我学评书,好啊。我这样教你一段儿,听好了,我只说一遍:
打东边儿来个老头儿,打西边儿来个老头儿。两个老头儿见了面儿吵起来了,突然其中一个老头摔倒了。
这就算教完了。是不是太短了?评书没有标准台词:两个老头什么样子?为什么一个打东边儿来,一个打西边儿来?他们见面因为什么吵起来了?其中一个老头儿为什么突然摔倒了?
这些都得靠你自己去描述。描述出前因后果。不同说书人眼中的世界和说书人语言习惯是不一样的。通俗一点来说,当师傅的只是传给徒弟一个框架,徒弟得自己往里边儿填东西。
王惠这姑娘,从小就跟着郭增福的师叔李树盛学习京韵大鼓,李先生表扬王惠说:这孩子嗓子好。当年的王惠,属于那种上台表演,台下观众。全盯着大腿看的美女,声音娇媚如百灵。
郭增福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一定会娶她的,只是现在时间不到。
准确的说,郭增福现在还是一无所有。他还要再富一点儿,起码要有能力养着王惠。
对,要有能力养着她,绝对不能让她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罪。为了养着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北京相声大会发展起来。但是现在北京相声大会还是一粒刚破土而出的种子,还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
大一点,规模还得再大一点,钱还得再多赚一点儿,那样才有娶王惠回家的资本。
开班收徒一定是有必要的,但是还得再等等,如果卖不出票钱去,演员多了反倒是一种负担。
北京相声大会后台。
“增福,门口有人找你。”张先生从门口进来,刚和郭增福说了一句话,门口那人就急匆匆的跟着进来了。
这人是个光头,穿着一件黑夹克,额头上两条眉毛深长深长的,他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湖南口音道:郭老师是吧,是这样的,我是湖南电视台一档户外综艺节目的制片人兼任导演,想邀请你来我们节目做主持人,并且我们节目组有意愿与你签订长期的合同,希望我们日后可以合作共赢。
郭增福毕竟是老江湖,他问了一句:去你们那里当主持人,有什么条件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