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诗之初 (1 / 7)
垣城踏雪:学诗日记
引文:我原先从未学写过诗,只是读了些书,无目的,喜欢看什么就看些什么。从2017下半年开始,才尝试着学写诗。在学写的过程中,有了想法就记下来。零零散散地成了这篇《学诗日记》。
(一)
原先以为写诗很容易。我也曾尝试过选一段优美的散文,把长句裁成短句,想裁多短就截多短,再排列成诗的模样,并为此沾沾自喜了好几天,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我2017年下半年以前写的“诗”,大抵如此。
但真正学写诗了,才发觉远不是那么一回事。诗是触动你心弦的语言,诗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活泼泼的生命,从文中截出的句子,排列成诗行,就好像从桃树上截取一些枝节,插在室内的水瓶当中,她虽也热烈地绽放,但不久,就会枯萎,因为她不是具有自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诗是可以独立存活的,诗写完了以后,具有了生命的特质,她能与你交流,能与你对语,那她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支离破碎的,是一种拼凑,或是一种拼接,她虽看起来也很华丽,但没有灵魂。
学诗需要静下心来,伏下身去,体察她们,研究她们,需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好的诗是轻灵的,轻得像纱一样,要做到轻灵,太实的语言就不行,太实的叙事更不行,诗不是。诗还要舍得裁剪,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个空间又不能无限大,那样诗会变得晦涩。诗还须需深刻,如刀劈斧削,这样诗会显出厚重。
(二)
一开始,我读徐志摩的诗,我觉得徐志摩的诗美如春花,轻如春风,对一个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最合适不过。可是,不久我又发现了海子,我一度认为海子的诗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可能更符合我的特质,于是我又读海子的诗。我期望经历孤独与折磨之后,然后她能够出现。但渐渐地我又情不能自已,自己感情就好像不能控制了,那种忧从中来,已失去了闲看风景的惬意。也失去了诗意。但我很快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摆脱了出来。由此我懂得,诗能抒发情感,你可以把如潮般的情感寄寓其中,让她在诗中奔流。但你需能控制她们,收发自如。或能与她们同在,一起激荡。但不能被她们控制。人能役诗,也能役情,或与诗、情同在,但不能被诗、情所控制,否则,你可能会被诗所囚,滑向深渊。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即你需有极强的控制能力,一觉不妙,需暂停下你写诗的步伐,沉静一段时期,调整自己,你可能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或请一位功力深厚的大师为你护法。或遍种善因,对这个社会善良一些,那时也会有人救你。
(三)
我读了一段时间的诗后,又觉得学写诗,功夫应下在诗外。我多年前喜欢余秋雨,读了他几本书,家里还有一本还未读完。翻出来看时,竟是《霜冷长河》,读完自序,才发现是写中年的,契合了我此时的境遇。翻开第一篇《壮士》,竟是写沙漠的,与我写之诗竟是如此一致,是多年前我读过的文章在我心中留下的烙记,还是世上真有惊人的巧合?这本书比较深刻,难怪少年时的我并未读完。我觉得正适合此刻的我读。读了几天,我发现这本书诗意的语言不如我想象中的优美。
就又去读他的《中国文脉》。我终于感觉到余秋雨语言的诗意了。余秋雨的语言,就像他评论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他的语言,富有诗意而深刻,我每读一段,都要回过头来再读好几遍,只想把它们都背下来。我明白,学写诗,这种语言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四)
余秋雨说,由宣讲到提问,由解答到无解。这是一个学者和诗人的区别,也是教师和诗人的区别。可用到写诗当中去,把诗由宣讲到提问,由解答到无解,或有无数个解,可能你的诗就提高了。你就成为一个诗人了。
(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