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子 (8 / 11)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锡北轮船运输公司看中了这黄金市场,开通了周庄班等。每天上下经过西旸的客轮有十个班次;东通河塘,南到无锡。北达祝塘,陆桥,华士,苏土桥,周庄,后塍等地。轮船的开通加快了人流的流动性,西旸更繁荣发达。
西旸街面虽只有289.3米长,但二边密密网网的店铺有百多家之多。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就业人员有好几百人。所以有了小上海之称,小无锡之称号。当时还流行一句话:“张泾一条街三里长,勿及西旸桥闹猛。”整个街面日夜有人行走,成了名符其实的不夜街。全国闻名的华西大队领头人吴仁宝在他的回忆录中二次写到西旸桥,可见他对西旸的思念和终生难忘。从侧面反应当时西旸是何等繁荣热闹。好似天天在举行庙会节场一样。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大老板,三下西旸,在丁家祠堂和西旸新街的地方,建造了现代化的三孔钢筋水泥桥。为西旸增添了名声和光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日本军队从长江乘快艇侵占西旸桥。
日本人还未来到前,驻守西旸的**八十七师,不顾桥二边已构筑好的炮台,以及在西旸东街东北方向约一百米左右在朱泗河旁的碉堡不用,却动员西旸百姓快逃,自己不放一枪一弹,却用炸药将西旸桥中心炸了一个大洞。说阻止日军的辎重装备从桥上通过。
爷爷和奶奶,父亲,叔叔也顺着大家撤离西旸。叔叔最小,爷爷叫叔叔用一条小扁担挑着二只夜壶(夜间男人小便用)从茧行后背通过猛将堂再过桥。因为通过街道不雅观,大家要骂人,所以讲好在丁家祠堂集合后,再一起跟着爷爷回到老坝头祖屋去避灾。
过了二天,见没有大的声响。奶奶实在忍受不了乡下这寂寞的生活,一天到晚催着爷爷拿些菜上街卖卖,随便打听打听情况。无奈,实际上爷爷也不习惯乡下的生活,也想早点回西旸街上去。这样嘴上不说,心里早就飞到街上茶馆中,喝口茶,扯扯老空,听听说书,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有趣新闻。
第二天,天亮后在从老坝头出发,生怕天未亮到西旸,古墓的鬼没碰到,碰到日本鬼子就麻烦了。他呜呜啦啦,你又听不懂,他不耐烦,一勾扳机就送你上西天。
总算几天下来,平安无事,市场人气等慢慢恢复生机了。一天吃过中饭,全家又搬回西旸。在西旸遭遇日本人检查,但有惊无险回到出租屋内。
民国二**(1939年)六月日军岸川少尉等十一个日本兵进驻丁家祠堂。并构建工事,至一九四○年四月撤离丁家祠堂。
**炸坏的西旸桥中心,大家找来了二块厚门板铺铺,勉强走走。看看这样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再有高家共同出资修复桥面。
爷爷和奶奶在西旸扎下了根,爷爷靠种菜卖菜维持全家生计。奶奶在家养儿子,做家务。空余时间就出门去打小纸牌。有时会瞒着爷爷偷偷地钻进街上开的几家鸦片馆去吸大烟。
爷爷天天天不亮就起床上街卖菜,刚放下篮子。第一件事就是先到茶馆中泡上一壶茶;端着茶壶再回到菜场卖菜。这成了他的生活习惯;晚上吃好夜饭,急冲冲地离家出走,回到茶馆内泡上一壶茶。开始享受他人生再大的乐趣,扯老空听书(苏州评弹)。久而久之有了一些无话不谈的茶客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后来我的外公。人称小和尚,家住孙五房,屋旁有良田二亩多;还有一块是我们生产队过年叫丈八亩的地方,有五亩良田。路虽不远,但有明朝时期国家工程开挖的一条近千米,宽约三十来米的内河挡住,此河名叫官路泾。西边靠近西旸一面筑了高五米左右的大坝,坝是用黄石,花岗石。青石混砌而成。并筑了一个淘米,洗菜,挑水的民用码头和一个用石板筑成的平水闸口。驳岸中央上部有一块一米五见方的大青石刻着《青龙坝》三个大字,旁边刻着小字,是筑坝的年月日期。文革时我们在河中游泳还经常去□他,可惜整田平地时就不知他的归宿。外公要去干农活必须走到青龙坝再向东走去方可能到达农田干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