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子 (1 / 11)
        我的出生地在西旸桥,一千多年前在直塘河的中心位置,逐步由小渔村变成水上码头的小集镇。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西旸已形成规模,成了商贸繁荣的街镇。

        雍正十一年(1733年)西旸建猛将堂。在猛将堂的水上码头上建了固定的香客船或叫叮当船的码头。从此人来人往的游客来往不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两岸渔火对愁眠。

        西旸街上游人多,夜半钟声到客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包公后代举人包彬游览西旸古镇。走到西旸桥上,正是夕阳西斜之际,荡里放鸭人正赶着一群鸭子回家。鸭子在河面上呱呱的欢叫着,相互扑打着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顿时清澈的河面涌起一层层波浪,场面热闹极了。在不远处不少鱼鹰掠过水面钻进水中,一会儿鱼鹰一只只从水中钻出,嘴里叼着鱼儿向主人船边游来;渔翁一边把渔鹰捞上,放下嘴中的鱼随手扔一块豆腐奖励渔鹰。然后又赶渔鹰下河,渔翁用竹杆拍打渔鹰的头,渔鹰又钻入水中去了。渔翁嘴里噢呀嘘的不停地叫唤着,拍打、捞。那场面路过的人都要看上一会才肯离开。二岸稀疏的杨柳摆动着它婀娜多姿线条,几个青壮的汉子担着稻子在桥上经过,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诗情画意。顿时他的诗心大发,在他的《朴庄诗稿》中专为西旸留下了一首《西旸道中》

        数点烟村远,行行小憩余;

        夕阳人放鸭,秋水鸟衔鱼。

        岸回荷风淡,桥横柳影疏;

        耕农担稻过,应怪立踌躇。

        光绪二十六年(1897年)爷爷黄宝忠生于西旸桥西北方向约二公里的老坝头村。太公生兄弟二个,爷爷是小儿子。爷爷的大哥身体一直不太好,是个喝酒如命之人。常到西旸街上喝得不知天南地北,跌跌憧憧回家时,常跌翻在水稻田中。爷爷的嫂嫂在别人的告知下,叫上村上人帮忙将他扶回家中。长期如些得了酒痨,四十多岁就走了。虽然爷爷的嫂嫂能干,但再能干的贤妻良母在那个靠体力年代,不得不再找了一个男人。可惜也没有培伴她终老。

        在坝头村的村东头有三间独立的老房子。就是爷爷和他哥哥的祖屋。祖屋门前有一片砖场,房屋东面沿屋有条小路,作为进出祖屋的老房子。便道傍有几分低洼田;向东就是一条直通西旸桥的大路。所谓大路不过二人能擦肩而过罢了。大路向东就是新坝头村,砖场前面有一分左右的低洼田。再往南有一分左右的高旱田,再往南有一条由东向西的内河。

        祖屋西边是一块桑树田,如今大路变成通汽车的大马路。祖屋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成了楼房。砖场变成了水泥场。低洼田和内河至今基本无变,原模原样告诉人们他的过去和现在。

        民国二年(1913年)王元昌在西旸创办信通茧行。十七岁的爷爷在祖屋旁的低洼田里种上水芹菜,在旱田上种上韭菜和季节性蔬菜。到了秋天旱田全部种上大蒜为主,好在这条内河成了它独天得厚的自然条件。农闲时,天不亮爷爷就赤着脚挑着二篮子蔬菜跑一个小时左右到西旸丁家祠堂那个小码头上把脚洗干净,穿上干净的草鞋。挑担子过桥上街,每天挣个几元几角几分贴补家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