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红地毯佳作】牡丹亭外 (1 / 18)
有段时间喜欢写些,几个故事频繁地提及镇江、长江,我对镇江尤其是润州区的确有着比较特别的感情。可能因为从小跟着蔡金龙流离,自己都不知道故乡究竟何处,只能被迫地“且认他乡作故乡”。那一年润扬大桥下面的镇江造船厂改制,由公有制改为公私合营,因此大面积改造,重新修了工厂、宿舍和食堂,工程浩大,无数机械日夜运转。蔡金龙那时候做钢材生意,和十来个东北人在船厂工地上日夜忙碌,现在想来蔡金龙的人生可能就在这个工程之后发生了变化,我的人生当然也随之变化。
那年我七岁,和母亲农还坐着一辆绿皮火车来了镇江。是的,我的母亲叫农还,“农”姓很少见,名“还”也很少见。姥爷信佛信道又信基督,信得很杂,他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偿还,把亏欠造化的慢慢还给造化,因此把母亲的名字取作“农还”。一个叫农还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叫蔡金龙的男人,这段爱情就像他俩的名字一样注定格格不入。
蔡金龙租的房子就在离船厂不远江边的二层小平房,房子视野很高,几乎跟远处连接着镇江和扬州的润扬大桥持平,大桥上红色的闪烁灯每夜照耀着平房顶。长江流到镇江被一个洲心岛分流成两条河,这房子北墙就靠着长江的分流,每年夏天水位上涨,墙根就泡在了水里。青苔长到了一楼窗户沿的高度,窗户一打开就闻到咸湿的味道。刚住进来的那些年,墙边有时候会有龙虾或者指甲大小的螃蟹,后来生态环境变差就不曾再见到了。这房子的主人是个渔民,即使房子出租多年,院子里一到阴天仍然飘散着鱼腥味,我妈说,渔民在院子里杀了多少年的鱼,鱼血已经浸入到地底了,没有办法的。她随口说的这句话我记了好多年,至今仍然能记得她是以怎样的语速和神情说的这句话。
蔡金龙整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不间断地应酬,夜不归宿也是常事。我和母亲漫长地日夜相伴,看着滚滚无尽的长江水跨山越石东流去,太阳一次又一次地在润扬大桥的背面沉入汩汩江水之中。蔡金龙有的时候会中午突然回来睡个午觉,他午觉睡得很短,二十分钟的样子,皮鞋衬衫都不脱,就仰头躺在床上,发出巨大的呼声。他很英俊,五官像费翔,唱《故乡的云》那个。蔡金龙确实也很喜欢这首歌,“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他去歌厅经常深情款款地这样唱。他说话很慢,温柔,肩膀很宽。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我也会爱上这样一个线条粗犷心思细柔的男人,并随之走南闯北。在蔡金龙睡着的时候,母亲会坐在床边,顺便帮他擦一下鞋油。醒来的时候他跺跺脚,低头左右看看锃光瓦亮的皮鞋,点点头表示认可。
再后来我去上学了,母亲终于开始折腾院子,又是种花又是种草,想要盖掉鱼腥味,但是效果不好,一到阴天仍然是腥味满天。
事到如今十好几年过去了,这些画面回忆起来有一种砂纸打磨的颗粒感,像是上个世纪的电影,或者是弄脏了碟片,播放起来发出卡顿的声音。有些画面无比清晰,似是昨日,有些画面又无比模糊,始终想不起来始末原委。
我九岁那年蔡金龙带了另外一个女人回来,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到可以称之为女孩儿。吃午饭的时候他解释了一下这个女人的来头,他说,房租太贵,找个人来分担一下。我想他应该是在撒谎,他撒谎的时候满脸都写着“我就是在撒谎”,但他容不下任何多余的质问。母亲起身收拾了碗筷,没有多说一句。
年轻女孩儿住在楼下,母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我已经想象到了蔡金龙弯腰低头轻抚着我的脸,问我更想跟谁在一起生活的样子。但事实上他没有,他仍旧是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山,偶尔露出慈祥的笑容,像温暖的斜阳。后来母亲几次看到楼下的女孩儿被一辆黑色的宝马车接走,几番了解后知晓,这是工地上甲方二老板的情人,没处安置于是请蔡金龙帮忙金屋藏娇。母亲放宽了心,然后又开始埋怨,说,这种女人也往家里带,耳濡目染的不利于儿子成长。
蔡金龙正抱着我看电视,摆摆手,敷衍说,先这么着吧。
母亲说,一直这样肯定不行。
蔡金龙伸出左手,示意她不要再说。母亲看了一眼,不甘心,但是确实也没再多嘴。
蔡金龙轻易不会发脾气,但是有种不怒自威的庄严感,男中音听起来很有底气,每个字节都很清晰,他是天生的商人,理性沉稳,很难露出任何马脚。
他和母亲初相识是在北京,母亲在北京教小提琴,那时候小提琴还特别洋气,学的孩子很多。蔡金龙以一把名贵的琴定情,于是母亲放弃了一切,背着那把琴跟着蔡金龙几年的时间里走遍天南地北。两人没有举办过婚礼,只有一张上世纪影楼风格的照片,背景是黄山的墙布,母亲穿着棕色毛衣,蔡金龙留着时髦的偏分发型,照片背面是蔡金龙的字:蔡金龙、农还订婚纪念,1992年7月7日。母亲性格阴柔,可能这辈子唯一一次坚定不渝,就献给了蔡金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