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男)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男) (2 / 6)
        此外另有一种袍衫两侧开衩,称为“缺胯衫”,是“从戎缺胯之服”,同时“庶人服之”(《新唐书·卷二十五·车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为唐代军士和庶人所常用。日本平安时代的束带装束,也以开衩与否(阙腋、缝腋)区分文武官。因为便于活动,缺胯衫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逐步取代了襕袍衫的功能,到宋明成为真正的“常服”样式。而襕袍的地位则上升为更加隆重的大袖“公服”。

        开衩袍衫在西北唐以前墓葬中屡有发现,如新疆伊犁县营盘墓地、楼兰城北壁画墓所出土者。正仓院藏有大量时代大约在盛唐的缺胯袍衫,南仓第一号“大歌袍”,为大歌乐装束外衣,墨书天平胜宝四年(752)大佛开眼会时所用,以绿双龙联珠纹绫为表、白絁里,长达141厘米,两侧开衩高55厘米,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另外,出土的唐代士兵衣物清单中,外衣往往称为“蜀衫”(如《唐天宝九载十载士兵春冬衣装簿》),均标记为春天发放的纯麻单衣。唐代常以“蜀”冠称较短小物,如“蜀马”、“蜀柱”,“蜀衫”可能指士兵所用较短小的开胯衫。日本平安承平年间(相当于五代)的百科全书《倭名类聚抄》中记录了大量唐代词汇以及相应的和名,其中装束部衣服类之“缺掖”条,即释为《杨氏汉语抄》所提“蜀衫”,“蜀衫,本朝式云缺掖,一云开掖”,即为旁证。也有学者认为“蜀衫”意指蜀地所产麻制衫。另敦煌字书中有“襡衫”一词,或可能与“襡”,即“长襦”有关。

        【袄子】

        “袄子”一般指为不带襕的夹衣,长度较袍衫为短,可絮棉。中唐《一切经音义》释“袄”:“复衣也。有绵、夹、大、小之异也。”至于袄子的具体尺寸,我们可以从唐代文献中的用料数据推知。《唐六典》称时服“冬则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日本奈良时代的古文书中大量的衣物供给清单中,也详细记载了各种衣物的用料情况,其中绵袍一般用布六丈,绵一屯半;袄子则用料四丈五尺,绵一屯(奈良文书中涉及具体衣料者数目巨大,但同时期同类服饰尺寸比例大体一致)。可见袄子用料一般在袍的七成左右。正仓院实物中墨书“袄子”者,长度也仅在□□十厘米左右,大约及膝。

        《旧唐书》提到北齐有“合袴袄子”,或即指北朝文物所见不开胯之短圆领袍。但为便于行事,唐代袄子一般均有各种开衩方式。常见为两侧开衩,即“缺胯袄子”,唐代壁画、陶俑中的侍卫、仆役、农户往往都身着两侧开衩的袄子。初唐开衩尚仅及膝上,随着袍袄的普遍增长,盛唐之后开衩均上升至腰部。另外还有“开后袄子”,即后身开衩,实例可见中国丝绸博物馆所藏一件花绫圆领,身后正中开衩高近五十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件阿斯塔那古墓出土胡人俑,其身着袄子身后也开短衩。此外还有左、右、后三侧开衩的实例。

        这种开衩方式,应当来自于马上民族习惯,在北齐娄睿墓壁画中的驼队髡发胡人中已经出现袄侧短衩。唐代也为军戎服饰常用,普通百姓也用之,一度还因戎庶无别而被禁止,“坊市百姓甚多着绯皁开后袄子,假托军司。自今以后,宜令禁断”(《唐会要·卷七十二·军杂录》)。开后袍袄为后世继续沿用,但开衩的重叠程度不断扩大,在方便马上行动的同时,御寒和遮蔽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袄子可作为军庶外衣,但通常多是穿于袍衫之内作为衬衣,或者冬衣,即《新唐书》所说的“袍衫之内,着朱紫青绿等色短小袄子”,敦煌文书中的士兵冬春衣清单中,也隔年发放一件袄子。莫高窟15窟壁画便描绘一位身穿白色及膝缺胯袄子的男子正在套穿一件紫红襕袍。

        【半臂】

        唐人在袍衫之内,一般还会穿一件“半臂”。顾名思义,半臂即短袖或无袖上衣,交领、腰下接襕。与襕袍不同的是,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唐代衣物帐中提及半臂时常记录其襕,如“帛绫半臂一,碧绫兰(襕)”(敦煌文书《癸酉年(793年)沙州莲台寺诸家散施历状》)、“半臂一,表白地甲缬,里白絁,襕并绪云间”(宝龟十一年(780年)《西大寺资财流记帐·唐乐衣服具》,绪为带,云间为一种锦纹)。

        另外因为半臂带腰襕,其量词有时不用“领”,而用“腰”,如前举《唐咸亨三年(672)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帛绸绫半臂一腰”,又如正仓院天平宝字八年(764)文书“半臂叁拾腰,绯地锦身十三腰”。敦煌莫高窟116窟盛唐弥勒经变之“树上生衣”有男子取袍套着的场景,清晰地描绘了穿在袍内的一件暗红带碧襕的半臂衣。

        除绫、罗外,半臂的面料有时选择比较华丽硬挺者,如文书中大量提及的锦半臂,《通典》所列当时扬州的土贡中即有“半臂锦”一项。《旧唐书·韦坚传》载,天宝二年,陕县尉崔成甫还“自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使华丽的面料半露在外。日本正仓院所藏半臂,花锦身者也占了很大比例,而襕料则多是较柔软的绫、绢。法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一件传为出土自青海吐蕃墓的半臂,便是联珠对鸟纹锦身、青绫襕。穿在袍衫之内的半臂,使男子肩背显得更加挺拔魁梧,大量唐代陶俑、壁画均描绘出了在袍衫之内隐隐鼓起的半臂轮廓。

        【长袖】

        唐代文书中还常列出“长袖”这一名目,出现在各种衣物帐、雇工契中。唐《四分律行事钞》将其列为僧人不当着的俗人衣物,与袍、衫、袄并列,可见是世俗日常用衣之一。同时也可知,唐代语境中“长袖”一词应特指某款式,而非长袖者均称“长袖”。那么长袖到底指的是哪种样式?还得从衣物文献中推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