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京郭城之定鼎门街东各坊 (1 / 11)
【外郭城】
东京城,隋大业元年筑,曰【罗郭城】。唐长寿二年,【李昭德】增筑,〈按隋时外城仅有短垣,昭德始筑之。〉改曰【金城】。〈按《会要》:天宝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筑神都罗城;号曰金城。则金城之名非始于武后矣。〉
前直伊阙,后倚邙山,东出泸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雒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按《三辅黄图》云:始皇筑咸阳宫,端门四达,以象紫宫,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则炀帝盖仿秦之为也。〉
周五十二里。〈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新书地理志》曰:东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连苑,北自东城而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万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六典》注作西面连苑,距【上阳宫】七里,北面距【徽安门】七里。张惊《判》:有大匠吴淳,掌造东都罗城,墙高九仞,隍深五丈。〉
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唐武德年平王世充改。《大唐新语》: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馀斤,铁三百三十馀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东曰【长夏门】,〈在定鼎门东五里。广明庚子,汝州召募军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门回,掠东都南市,焚长夏们而去。盖南市与长夏门惟隔四坊也。〉西曰【厚载门】。〈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
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建春门】,〈隋曰建阳,唐初改。【薛怀义】于建春门内敬爱寺别造殿宇,改名【佛授记寺】。见《旧书外戚传》。〉南曰【永通门】。〈《河南志》作中曰罗门,南曰建春门,而无永通之名,惟于注中引韦述《记》曰:建春南曰永通。盖永通后废,作志时已无此门也。今从《六典》、韦述《记》。《续定命录》:樊阳源有表兄任密县令,使人招之,遂出永通门宿。许浑有《出永通门经李氏庄诗》,是唐时有此门也。〉
北面二门,东曰【安喜门】,〈隋曰喜宁,唐初改。按“喜”或作“善”,非。〉西曰【徽安门】。〈《南部新书》:徽安门楼上元多雀,后绝无。清泰中,帝上此楼自焚,俗谓之“火烧门”。《杜鹏举传》:鹏举在洛城暴卒而苏,云见两人持符来召,相引徽安门出,直北上邙山。盖此门外即邙山。〉
城内纵横各十街,〈《河南志》引韦述《记》曰:定鼎门街广百步,上东、建春二横街七十五步,长夏、厚载、永通、徽安、安普及当左掖门等街,各广六二步,馀小街各广三十一步。〉
凡坊一百十三,市三。〈隋曰里一百三,市三。唐改曰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通鉴》:魏景明二年,司州牧广阳王嘉请筑洛阳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诏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之,四旬而罢。按唐时坊一百十三,则魏时坊或兼城外数之,或字误也。又按唐之三市,皆非堕三市之旧,隋无西市,唐无东市。〉
当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河南志》引韦述《记》曰: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褚裁《定鼎门诗》:郊郧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定鼎门街东【第一街】,从南第一曰【明教坊】。
龙兴观。
西南隅,尚书右丞【宋璟】宅。〈《太平御览》:璟造宅悉东西相对,不为斜曲,以避恶名。颜鲁公《宋璟碑》:薨于东都明教里第。〉
南门之东,清河县子、国子司业【崔融】宅。〈《太平御览》:融为则天哀册,用思精苦,下直,马过其门不觉,文就而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