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京宫城 (2 / 3)
西南隅【雒城南门】。〈乾封中开。《旧书杨炯传》: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雒南门,与百寮观之。即雒城南门。〉
东面一门,【重光北门】。〈隋名。门内即东宫。〉
西面二门,北【嘉豫门】,〈隋曰宝城门。〉南【雒城西门】。〈《通鉴》,【秦王】世民移军青城宫,【王世充】自方诸门出,临穀水,以拒唐兵。胡身之注:方诸门,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松按:王世充时据宫城,则方诸门当是宫城西面之门,不知即雒城西门否也。〉
北面二门,中【玄武门】,〈隋名。南当应天门。《通鉴》:中宗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按唐两京大内,皆有玄武门。中宗之所改,则此处之玄武门,盖以诛张易之等兵从此门入耳。《禁扁》属之兴庆宫,非也。〉东【安宁门】。
玄武门北则【曜仪城】,城二门,东面曰【曜仪东门】。西面曰【曜仪西门】。〈并显庆中开。按曜仪城亦隋时旧城。《通鉴》:王世充使鲁王道徇守曜仪城是也。盖东西二门则显庆中开耳。〉
曜仪城北则【圆壁城】,城三门,南面曰【圆璧南门】,〈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北面曰【龙光门】,东面曰【圆壁门】。〈门外即外郭之外。〉
宫之正牙曰【含元殿】。〈隋曰干阳殿。《通鉴》:秦王破王世充,焚干阳殿是也。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囚旧址造【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阔,高三丈,号【万象神宫】,去都百馀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废殿。不复造天堂,于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铸。按隋之干阳殿,有东西上合门。《通鉴》:王世充执越王君度等,引入东上合门是也。唐制当亦同之。〉
殿四门,南曰【乾元】,〈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门南直应天门。《唐诗纪事》:东京乾元门,旧章武军鼓角楼也,节度使王彦威有诗刻石在其上。〉北曰【烛龙】,东曰【春晖】,西曰【秋景】。〈《六典》作秋澄,今从《河南志》。〉
乾元门外有横街,街东【日华门】,西【月华门】。〈隋曰东华、西华。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华、月华。按《旧纪》:天宝二年六月,应天门观灾,延烧至左右廷福门。是天宝时犹名廷福。《通鉴》注云:大明宫朝堂外有侧门,洛阳宫亦有侧门。疑在乾元门内之左右。〉
乾元门左右有【万春门】、【千秋门】。〈万春左,千秋右。〉
含元殿北曰【贞观殿】。〈隋炀帝造。以下殿阁皆唐永淳年制名。〉
又北【徽猷殿】。〈殿前有【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茎碧叶,丹花绿实,味酸可食。《通鉴》:帝宴【朱全忠】及百官于崇勋殿。胡注:时以洛阳宫前殿为贞观殿,内朝为崇勋殿。则贞观殿北当有【崇勋殿】。〉
又北【陶光园】。〈园在徽猷、弘徽之北,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即宫殿之北面也。园中有东西渠,西通于苑。〉园北则【玄武门】。
其天子常朝之所曰【宣政殿】,〈在贪元殿西,初名武成,后改宣政。〉殿门曰【光范门】。〈《河南志》云:宣政殿南有武成门,又南千福门,又南敷改门,千福后改乾化,敷政后改光范。殿之东门曰东明门。按宣政疑当如含元,有四门,今惟有东门、南门名也。〉
宣政之北曰【仁寿殿】。〈《河南志》作长寿,今从《六典》。〉
又北【观文殿】。又北【同心阁】。又北【丽日台】。又北【临波阁】。阁北临池,池有二洲,东洲有【登春阁】,其下为【澄华殿】,西洲有【丽绮阁】,其下为【凝华殿】。池北曰【安福门】。〈北院雕饰最华,隋炀帝寝御焉。〉
当【明德门】内为【会昌门】。〈隋名。〉又北【章善门】,门内【门下省】、【弘文馆】在焉。章善之东为【太和门】,〈《玉海》引《河南志》“太”作“泰”。〉门内【左藏库】在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