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如年 (7 / 16)
武媚于主位落座后便命宣诸贡士入殿,少顷,只见四十余人在礼部官吏的指引下缓步迈入,因距离过远,我仅能看到一张张或胖或瘦的白皙面孔,至于五官相貌则是看不清的。众贡士面向武媚山呼叩拜,她命一一赐座,我见她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估计是盼着武家江山万万年吧。
要说这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还真是挺不容易的,平平安安的长到五六岁,腿脚刚刚练利索,正该跑跑跳跳上树掏鸟下河捞鱼呢,偏偏赶着某个黄道吉日,忽然就被父母赶小鸡赶小猪似的赶进了学堂里。家里不差钱的,会请一位或多位西席塾师,大家族里的适龄孩童便天天儿的坐一块学习,皇族亦是同理;家境一般的呢,便去乡绅寺院等掏钱创办的‘乡里村学’就学,费用低廉,师资也过得去,反正教小孩儿读书的都是些没啥前途的落魄秀才。
依次拜过孔老夫子和先生,便是完成了入学仪式。《急就篇》、《千字文》、《开蒙要训》,读的好不好的,总算是勉强认字了,顺带也了解一点器具、动植物等等;《古贤集》、《蒙求》则是教你要跟古人学好,得知道啥是忠孝仁爱;《百行章》、《太公家教》明着是家教家规,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忠君爱国;九九歌,张口第一句便是九九八十一,嗯,真正得做到倒背如流。练字就更为枯燥了,‘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就这二十五个字翻来覆去的描红,偷懒不写还不行,因为它们蕴含了汉字最基础的笔法。填鸭似的全部学完了,这之后学的才是最广为人知的四书五经啥的,一路读下来少说也需十年八载,才算拥有了打怪晋级的最基本的资格,如果你自信心爆棚的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同学年过四十才考中了乡贡,又于六年后第三次入京赶考时才进士及第,光宗耀祖。也难怪孟老先生的反应有些狂妄,那可是发自肺腑的鸡动鸭!至于鲤跃龙门后有没有官做,那就得靠祖宗保佑喽。赶上皇帝当天心情好,大发慈悲赏你个从九品的校书郎,好几年待在各个皇家藏书馆里整理图书,真是祖坟冒青烟了。所以说,投胎真是个技术活儿,像李钦李彻等十一二岁就能混上正六品官职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转圈圈可是十万中挑一的概率啊。
我不服气的扫了一眼喜气洋洋的武家众人,心话他们还真当李家没人了不成,就算他们瞧不上由武媚扶持的旭轮,房州可还囚着一个李显呢,那正经是李治生前钦定的继承人啊。况且,侄子再是一家人,还能亲过自己生的儿子?他们就不明白这道理么。
“月晚,月晚。”
忽闻旭轮悄声的急促唤我,我才知自己刚刚竟神游太空去了,不用多猜便知定是武媚有事找我。
“听凭神皇吩咐。”我起身,俯首答话。
武媚的声音听来略是严肃:“公主,便由你为崔贡士拟题吧。”
萌芽于隋文帝时期的科举考试虽说难如登天,但至少给那些没硬后台的读书人一条能进入仕途的羊肠小道,逐步打破始于魏晋的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两大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统称为‘常科’,皇帝颁旨不定期举行的则为‘制科’。秀才、童子、道举、三史、明经、明法、明字、算学、进士等五十余科均属常科,这其中,进士、明经在唐代是最主要的两科,前者重时务、策论,后者则更重书本知识。
就在长孙无忌等一批关陇勋贵倒台的显庆四年,也不知道李治咋想的,大笔一挥,说我要搞殿试,我要亲自给我的江山选拔人材。那届考生也是比较不幸,因为李治加考了诗赋,导致随机性很大,非常烧脑啊。从那以后,殿试时作诗、赋文便成了保留节目。统而言之,进士难考。如果每年考中明经者达百余,那考中进士者至多二三十人。坊间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说的便是考进士的辛酸不易。但难也有难的好处,同样在皇帝手下讨生活,进士出身的官员可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精英,笑傲群杂。
我深觉此举不妥,然而这是武媚的要求,谁又能拒绝呢。我稳步行至大殿中央,那贡士已立身伫候,他面对着我,视线垂于靴尖。
“请公主拟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