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远游客 当年王孙今时囚(下) (1 / 7)
永隆二年,闰七月,定襄道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阿史那伏念】之众,伏念为【程务挺】急追,遂执【温傅】来降,行俭尽平突厥馀党。行俭执伏念、温傅,振旅凯旋。九月丙申,彗星见于天市,长五尺。
李治因服食丹药,长居内宫,令太子李显监国。我心知古代这些所谓灵丹妙药在炼制过程中少不得掺加水银、硫磺等物,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益,无奈‘太子少保’【郝处俊】力谏未果,李治一意孤行效仿父亲太宗,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天天入宫伴驾。李治性情变得急躁,易口渴,尤其喜怒不定。他对李贤异常思念,时时刻刻,武媚则以国法、社稷云云苦劝,拉锯战持续多日,最后夫妻各退一步,取折衷之法,仍命我当李治的跑腿小工。
重九后第三日,我和薛绍结伴前往通义坊。通义坊距皇城仅隔一坊之地,内有一座【兴圣寺】,看似寻常无奇,但它本是李家旧宅,于李家人来说大有意义。大业十三年,高祖李渊攻入长安,以此暂充家庙,奉安祖先神位。武德六年,高祖驾幸旧宅,改‘通义宫’,祭祀其父世祖【李昞】,以母贞元皇后【独孤氏】配享。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将通义宫捐献佛门,立为兴圣寺。而今,这座佛寺更成为隐秘的囚牢,李贤一家被看押在寺内西北角的偏僻院内。此时距李贤被废已过去年余,李治舐犊之情犹在,赐给李贤的东西样样都好,除了无法还他自由。
松缰任马缓行,回想经年往事,我不由感慨:“去岁阿兄被废,东宫大乱,太子与相哥曾苦求阿兄,欲知他究竟因何谋反,他始终避答。明明阿兄他。。。堪配储位,太子、相哥从无争储之心,他何必谋反?难道他迫不及待欲取天皇而代之?”
我转眸看向身旁的薛绍,他神色颇为凝重:“此事令人始料未及,诚如晴天霹雳,震撼神州。窃以为,初,二圣责成大理寺速查明公被害始末,亟需以幕后元凶平息朝野沸议,此举令表兄深信自己已失意于二圣,内心惶惶,终至不归。”
我道:“言之有理。我愿相信阿兄与明公之死无关,偏偏。。。唉,母不知子,默认他便是元凶。阿兄何其委屈、痛苦,因而言行失控,铤而走险。”
偏院一切如旧,仍是整座兴圣寺最冷清的所在。禁军已得密令,允我单独入内,薛绍便在寺中暂候。正北五间堂屋,乃李贤等人的居所,虽较为寒俭却比终年不见天日的诏狱要好太多。才进院门,左手方有一间茅顶土房,两个做炊扫尘的老年婆妇正于房外笑谈。料峭的秋日晨风里,她们依偎着彼此,知足闲逸的模样倒教人不由羡慕。而在堂屋檐下,李贤正在练剑,精神抖擞。他不怕冷,只着菲薄锦衣。附近偶见落枝,断口簇新。服侍李贤练剑的机会曾是宫中少女求之不得的莫大遗憾,然此刻仅余的观众压根不觉他有什么吸引力,反不如一个突然而至的我能教她们新奇并欣喜。禁军将我们带来的东西一一放下,即欠身告退。
老妇中一人满头银丝,对我稍一打量,惊讶道:“小郎去岁曾。。。是你不是?”
我颔首:“正是。”
二人遂凑在一起咬耳朵,我笑笑,朝李贤缓步而去。宝剑华服,和往年褪去庄重朝服后的他没有任何区别,仿佛他还是大唐的皇太子。
李贤早已注意到我,但他并未罢手,亦未问候叙旧,一边舞剑一边平声问我:“天后是否有言命你代转?”
我摇头,略同情道:“是天皇对阿兄甚为想念,故命我来此探望。天后。。。呃,太子前些日子亲猎一头花豹,原献给天后,天后令司衣司制为冬衣,教我拿给阿兄御寒。”
“他们何必关心一个逆子?!”,李贤冷声:“你,速去!”
记得上次,他也问过我同样问题。我自以为,李贤已后悔他的所作所为,他期望武媚能松口说原谅他。可每一次,我只带来令他绝望的回答。他继续舞剑,剑风冷傲,一如他的情绪,又有不少枝桠在他无情挥剑后无助落地。
被他视为空气,我好不尴尬,垂目望向脚下,雨后的青苔墨绿鲜艳且长势茂密,却因它粘腻丑陋的样貌而令人烦恶,一如李贤心中的我。如果换作旁人比如说旭轮看望自己,李贤不会是如此态度,至少,撞破他与赵道生丑事、曾卑微的向他乞求宽恕的人不是旭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