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白首偕老莫违终(下) (1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贺新郎 白首偕老莫违终(下) (1 / 9)
        “儿离不得阿娘,也离不得阿妹,可儿又受不得嘲讽,求阿娘不要同外人提及!”

        武媚俯身,作势拍了拍他的小屁股:“顽劣小儿却知顾及名声呢!阿娘任你在宫中长住,却留不得月晚啊,待过十年八载,驸马迎月晚归第,汝兄妹不得时时相见,不许你同阿娘闹!”

        旭轮咧嘴要哭,指着我道:“便教阿妹驸马同住宫中吧!”

        众人哄笑,李弘也笑了,但更羡慕弟弟能与母亲撒娇,而他年仅四岁时便被立为太子,言行举止都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受臣工佐僚的规谏,虽是同样的慈父慈母,同样的友爱手足,但比起我们四人,他像是被隔在局外一般。一座东宫,是他的无上荣耀,可那宫里也埋葬着他此生永不能填补的缺憾。

        众人往麟德殿赴宴守岁,娟娘拿丝帕包了我爱吃的白糖糕,反复叮嘱宫人不要教我饿肚子,她自己则回掖庭照顾女儿。

        公元581年,北周大定元年,静帝宇文阐禅位,杨坚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仍以长安(汉长安城)为都城。然而数百年皇朝更迭战乱不休,城池多有破败,宫室狭小,尤其城内饮水污染较严重,不宜人居,遂命安平郡公宇文恺于城东南龙首塬南坡另辟新都——大兴城,于新都中轴线正北营建宫城,号‘大兴宫’。三十余年后,李唐立国,高祖李渊常往岐州以北的九成宫避暑,至玄武门之变,因见父亲郁郁寡欢又年高不耐舟车劳顿,贞观八年,太宗李世民采纳监察御史马周谏言,定于大兴宫东北角即龙首塬北坡营建夏宫,号‘永安宫’。直至龙朔二年,经多次扩建,终成一座规模庞大的皇家宫苑,方为大明。麟德元年,李治下令于宫内地势最高处修筑一处供筳宴游乐、观赏歌舞百戏的场所,赐名‘麟德’。此殿东临太液池,占地广大,若遇大宴,仅廊下及殿前广场便可容纳三千余人,举行马毬比赛亦绰绰有余,甚是气派。

        出蓬莱殿直向西北,可见一处由青瓦白墙的廊庑围绕的巨大宫殿,四方周长难计。迈入宫门,最先入目的是居中主殿,由高达十丈的白玉台基托起,由南至北,分为前、中及后殿,三殿紧密聚合,均面阔九间,前殿深四间,中、后各深五间。中殿为复式两层的‘景云阁’,故而殿顶最为高耸,后殿次之,前殿再次之。

        前殿东西两侧各延出一道回廊,南向直至宫门,东廊过半另建一座八角木墙小亭,名为‘会庆’。中殿两侧,各有天桥连接一座方亭,而后殿‘障日阁’两侧则配了郁仪、结邻二楼,均建于数丈高的砖台之上。后殿二楼及中殿二亭之间各有一道弧形飞桥相连,保证人们畅通无碍。亭楼直入云霄,登高可远眺太液池风光,也以它们的玲珑更衬托三座大殿的壮阔恢弘。

        殿外用色朴素,殿内则金碧辉煌,细微之处亦不失精致,梁柱装饰多以绛红为主,一应器具则由金银打造,华贵奢靡。一套接一套的食案锦席分布于大殿的东西两侧及回廊外,秩序井然,甚至各席位四周留有空隙,避免冲撞彼此,男宾女客亦有分隔。殿中正北,一双宝座自然是帝后专属。

        李治早到一刻,正与那些我总也分不清谁是谁的叔伯兄弟闲谈。在附近待命的军士便是大唐帝国最露脸而且因借了后世某影视剧的东风所以‘知名度’最为广泛的——千牛卫。皇上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不需要流血牺牲,是最朴实无华的仪仗兵。左右千牛卫上至大将军下至衙门里的杂役拢共五六百号人,而这其中出身最高贵的至多有二十四人,名号‘千牛备身’,基本是李治的亲戚,譬如李渊的孙子啦李世民的孙子啦,虽说差着辈分,可年龄都是十来岁,再不济也是李治重用的宰相家的孩子。

        众人依身份见礼,诸王候在一旁,李治笑视武媚:“闻卿玉体欠佳,不省公务,倒不忘今宵来此守岁。”

        武媚也笑,和颜悦色道:“除夕大宴,妾忝居中宫,若不恪守仪典,谈何母仪天下,为妇人之表率?”

        李治颔首,视线又扫过神情拘束的李弘,心下已有了计较,便也不问儿子。唉,我这看客是真着急啊。大家有事儿就直说嘛,干嘛非要互彪演技呢?反正贺兰瑜已经重蹈了她妈的旧路,瞒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早点说开,早点开打,我还等着看大戏呢。

        李治抚我发顶,调侃道:“汝是谁家亲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