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看清•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看清• (1 / 6)
        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

        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飘然下倒影。倏忽无留形。

        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

        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

        ——李白《古风其七》

        且让我们弃了还在某客栈悠闲养病的两只,转过头去,看看当今的大局势。

        仅说科举。

        北宋取士共有三途,即制举、学选、常举。其中学选一途,是在哲宗一朝(1099)才开始,一直行使到徽宗时期(1121),在仁宗时期尚未出现,故不作细说。

        仁宗一朝,在科举上是有所改革的:宋立国之时,每年均开常举,到了仁宗这里,冗官局面开始严重,仁宗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常举改为了两年一次,大大减轻了冗官局面。

        至于制举,就有些当今特长班的性质,是专门招收特殊人才的,没有特殊程序特殊要求,完全自由应试,圣上钦点,即可上位——说起来展昭入仕倒是有些这样的性质,却也不尽相同。若非要举例,可以这样考虑:比如说特殊时期要打仗了,招将军,就得开个恩科,即是制举。仁宗一朝,制举极少。

        贡举——即常举——通常考的科目广泛驳杂,最初的一关为了从上百万人口中选出可以闯下一关的人才,考的东西是最基础的。

        进士、九经、五经、通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

        这些东西,全都是科目名。所谓的科目名,类似于如今的学文学理。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考试人数最多。从中通过的,算是过了海选的第一关,可以拿到往上考的通行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