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〇〇、起航 (1 / 3)
五天后的早上,天气晴朗,我如约登上了黄权的旗舰。
理所当然,我并没有对黄权和盘托出。一来不想扩大知情者的范围,控制风险,二来交情再好、聊天再投机,在如此重大的抉择面前也不能保证他知道真相后仍与我们站在一边。我不能贸然涉险。
可我觉得黄权大概是隐约猜到一点端倪,猜到我急于借他的水军赶回洛阳是有原因的。他很聪明地没有刨根问底,不代表他内心没有猜测。与聪明的人打交道是非常舒心的。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我自己。我没想到自己的离去竟然引起了江陵驻军极大的不舍。我即将跟随水军先期离去的消息在城中传开之后,走到哪里都有士兵来找我,表达他们对我的不舍之情。还有人问我能不能再回来当他们的将军,有人送上珍藏的手工品希望我能收下。我收了一个,更多的礼物接踵而来,我只好宣布不再接受士兵赠送的礼物,并回礼给那些我已经收下礼物的士兵。在我最后一次与夏侯尚交接完毕,郑重地将江陵城的令旗符节交还给他,在场的所有军官和士兵都以肃穆的军礼向我作了告别,我不禁湿了眼眶。
士兵们对我的敬爱和留恋不仅让我感动,也为我提供了极好的掩护。卢鉴看到我忙于交接,也了解到我急于返回京师,表现得十分满意。他大概觉得解除我手中兵权、将我与曹叡分开的工作大功告成,自己能向躲在幕后的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因而当出发的前一天下午,高堂隆奉了曹叡的命令前去告诉他,要他明天一早跟我们上船的时候,他大吃一惊。
“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陛下命令殿下东巡,殿下却要与返程回京的水军一道,莫非是要抗旨!?”
“卢侍郎不得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殿下只不过是想搭黄将军的船走一段水路,待到了夏口便与船队分开,向东巡视而去。你凭空诬蔑殿下意图抗旨,又是存了什么居心?”高堂隆板着脸,一板一眼地警告。
卢鉴心里觉得有点不妥当,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妥,胡搅蛮缠地跟高堂隆争辩了一番,指责对方事先没有与自己商议。高堂隆根本没跟他客气,坚持说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如果他不肯跟着上船,那就是他抗旨不遵,叫他别忘了圣旨的意思是要求他和高堂隆一起陪着曹叡。卢鉴无奈,只好不情不愿表示自己会如约登船。
而等到先前登船的时候,他发现我也在船上,脸色就更不好看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曹叡,不知是否察觉到这种状况的诡异,一直板着脸不说话。黄权在确认所有乘客都上船之后,下令扬帆起航,船队缓缓驶出了江陵,朝着下游的夏口方向而去。
曹叡是直接对黄权提出,要他先把自己送到夏口,再折返向北。黄权没有任何立场拒绝太子的直接命令,何况圣旨上又没说不许曹叡这么做,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曹叡东巡被允许带在身边的只有直属大约五百人的亲兵和侍从,加上高堂隆和卢鉴先后两拨御史钦差所带的随行人员,总共不到六百人。因为旗舰上载员有限,这六百人也没法全部安排下来。黄权和我还有曹叡商量了一下,最后是我带了二百人、曹叡带了三百人,其余的随员被分散安排在整个船队的其它战船上。因为人多,高堂隆主动要求去别的船上,曹叡颇为过意不去,卢鉴却因此觉得自己地位高人一头,明显心情有所好转。
战船离开码头的时候,夏侯尚、夏侯霸、曹泰等高级将领,以及文钦、唐复等中级军官,全都到场送行。人到得这么齐,不是为了我跟黄权,主要还是为了曹叡。不管人人心里对圣旨究竟是怎么想的,曹叡作为太子,他的御驾离开是一件无比隆重的大事,自夏侯尚以下的任何人都不敢怠慢。曹叡的态度不卑不亢,平静地向诸将致以感谢之意,将兵们的回应也十分热烈,场面相当隆重。但实际上从头到尾,曹叡没有在众人面前提过半句有关“东巡”的字眼。
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曹叡久久地站在船头,他身后站着毌丘俭和张护卫,身侧则是板着一张面孔的卢鉴。黄权和我远远地站在他们身后,望着簇拥在船头的背影,黄权看似随口聊天,对我说道:“从前江陵之战时,黄某已察觉中郎将深得当时尚为平原王的太子殿下信赖。那时对两位尚且了解不深。今时今日,更觉殿下对中郎将的信赖尤胜当年。”
“黄将军言过其实了。我与太子殿下分别已有两年,再深的交情也都生疏了。”
他看我一眼道:“是么。在黄某看来,却并非如此。殿下要走水路一事,想必中郎将比黄某更早已经知晓吧?”
我不正面回答,对他行了一礼道:“返回洛阳颇有些距离。这一路上,还要劳烦黄将军多多费心了!”
他笑着回礼:“黄某不敢当。先将殿下平安送至夏口,之后的事再行商议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