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六三、难解的仇怨 (2 / 3)
她向我们讲述了率领族人打上门来的经过。跟我猜测的类似,他们确实是在昨天余扬离开余家坞堡不久,便在路上将他截获,杀死他的随行人员,将他本人蒙面绑架上山。他们的目的就是用他来交换先前被余老爷诓骗扣留的族人,包括奚英的弟弟奚林。只不过,绑架余扬用来交换人质的计划,奚英的父亲是持反对态度的。奚英对此非常不解,也并不认同父亲的意见。她觉得弟弟陷在余家已经有十余日了,若再不救他出来,恐怕凶多吉少。她带下山来的族人都是支持她、赞成对余家展开报复的青壮年,个个血气方刚。虽然不是村中全部战斗力,总人数也有一百二三十人,再加上有余扬这个重要人质在手,她有把握能够救出弟弟,便私自带人下了山。
“阿林顺利逃脱,对我们来说本是好事。但若非你的劝阻,我本来并不打算放过余家的儿子。我的弟弟虽然活了下来,但我的同胞?我的族人呢?当时跟阿林一起被诓骗落入圈套的族人,足足有十六个!”
奚英愤怒地说道。我惭愧地别过脸去。
“对不起,我并不太清楚你们和余家的恩怨。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仇怨呢?真的无法化解么?”
奚英哼了一声:“你想知道么?那我告诉你!
居住在玉溪山的越人部落,连我们在内,其实有三个村落,彼此相互照应,在这玉溪山生活了上百年。听说我们原本也不住在这个山里,祖上躲避兵祸,迁居至此。我们在山中定居,耕种捕猎,静静度日,与山外的汉人往来不多。即便偶尔有些纠纷,双方元老长辈坐在一处,也能平等对话,和睦解决。然而最近这三十多年来,汉人战乱纷扰,愈演愈烈,乡里败坏之余,也开始打我们越人的主意。先是州郡要求我们缴纳赋税,征召我们的青壮年服兵役徭役。我们越人向来不归州郡管理,从不纳税服役,州郡也从未把我们当作乡里人口,我们如何愿意出人出钱,为汉人去征战杀伐?自然是不愿意的。
不单单是我们这里。越人世居吴郡、会稽、丹阳等地,甚至鄱阳、豫章等郡也有族人分布,只是血缘较为疏远,我们对这些远郡的族人了解不多。但听说,自从那个什么孙权作了江东之主,便屡屡兴兵讨伐越人。鄱阳一带的越人,就是在建安二十一年被吴人剿灭的,据说被杀者多达数千,鄱阳的越人几近族灭!
即便是在我们这里,建安二十二年也经过一场浩劫。当时联合十一部越人部族共同起事反抗吴人的首领名叫费栈,勇猛善战,侠义豪放,在丹阳的越人当中颇有声望。我们玉溪三部也在商量,是否应该追随同族,保卫我们自己的家园和部族。没想到我们尚未来得及呼应,费帅已被吴人的督帅所败,费帅本人也被斩杀。吴人强迫战败的越人离开山中村落,在山外定居,并被编入吴人的户籍,缴纳赋税,青壮年则被强迫加入军队。十一部越人尽皆遭到拔除,山中从此不闻越歌……
那个吴人的督帅,叫做陆逊!我们越人永远不会忘记!”
奚英咬牙切齿地说着,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我默默地看着她,也不知该如何回应。我对于吴国的山越之患只能说知道一点皮毛,了解很少。我知道确实如奚英所言,东吴的知名将领基本上都有过讨伐山越的履历,特别是陆逊,早期的主要战绩就是多次平定山越。但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平定山越对于增加人口,促进地区的民族融和,甚至对于山越民族自身的开化进步都是有正面意义的。我们大概很少有人考虑过,被迫离开祖辈居住的大山,接受赋税徭役的征收,对于原本过着田园牧歌生活的山越而言,到底有什么感想。
良久,还是刘权试探着开口:“奚、奚姑娘,你先……不要激动。既然你们的村落并未参加那次联合反抗,理应未遭战火波及,躲过一劫吧?那你们跟余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奚英咬牙道:“玉溪山的三个村落虽然响应较慢,最后还是有一个部族加入了费帅的义军,以致被歼灭,并不能说免于战火。但是我阿爹经过这件事,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官军力量强大,绝对不是我们能够抗衡的,为了部族的长远生存和发展,不如主动放弃抵抗,出山居住,接受官府的统一管辖。但村中的大多数青年,包括我在内,还有阿叔他们,都不赞成阿爹的考虑。阿爹为了说服我们,便提出试着与吴人交往,互通有无。
玉溪山外的余家,听说也是延续了百年以上的家族,在乡里颇有威望。玉溪乡地处偏僻,出名的家族好像也没有几个。阿爹认为余家作为乡里大族,既有足够的名望,也有一定的见识,足以担当我们与官府的居中调停者。若能先同余家来往,假以时日或许能与官府达成共识。但实际上,我们村寨中并非人人都能理解阿爹的主张。阿林还好,他基本上听从阿爹的吩咐,并非明确反对。我虽不赞成,但不会从中作梗。阿叔们就不一样了。而另一方面,余家同样不是这么想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