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余家坞堡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五四、余家坞堡 (1 / 3)
        夜色浓重,山雾缭绕,水汽凝聚在人的皮肤上,凝成细小的露珠,山风一吹凉飕飕的。山中的夜晚并不平静,夜鸟振翅,夜號飞翔,虫豸之声此消彼长。在山里走夜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明明看起来静谧安宁,实则黑暗之中不知有多少东西隐藏着、活动着。我们在逃亡路上,本来就是提心吊胆,草木皆兵,有时一只山鼠蹿过,都能把我们吓一跳,我们的过度反应再反过来把山鼠吓得没命奔逃。一路上脚高脚低在山林中逃窜,几乎全都是这样的插曲。

        从茅屋出来之后,我带头,刘权在中间,陈庆殿后,我们悄无声息地溜出村落聚集的山坳,钻进山林之中,大致上以附近的溪流走向作为方向指示。我之前猜测,我们被奚英和她的部下发现的地方,实际上距离村落的位置并不遥远。我的想法是必须在被发现之前尽可能远离村落,最好能找到那个余家坞堡。时间差就是我们成败的关键。一旦被发现,以山越对附近的了解和他们惊人的丛林活动能力,我们很难在山林中躲过他们的搜寻。他们和那个余家坞堡有仇隙,如果我们能够进入坞堡,他们一定会放弃追踪我们。虽然我不愿和东吴境内的地方势力打交道,但为了避开山越,不得不这么做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运气不错,我下了一番苦功做的准备工作也没有令我自己失望。靠着这些天来的观察学习,加上选择了正确的参照物,我总算没有在夜晚的山林中迷失方向。我们三个没命地在树林中跑了大半夜,天将破晓的时候,终于沿着溪流走出山谷。余家坞堡就在山外大约十里的地方。

        我们筋疲力尽,每个人都是一幅只剩一口气的模样。在林子里钻来钻去跑了一夜,虽然没有打斗搏命,心理上的负担却丝毫不亚于一场生死逃亡。我尤其紧张,不禁担心被发现、被追赶,更担心的是自己带错了路,把大家带进死胡同。因而当我看到余家坞堡的围墙出现在微微晨曦之中,整个人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膝盖一软就要跪在地上。跟在我身后的刘权急忙扶住我,陈庆也赶上来问我怎么了。我摆摆手,告诉他们我没事,只是太紧张了。

        “余家坞堡,终究还是绕不过去。没时间休息了,咱们赶紧过去投奔吧。记住,不要透露我们曾经与山越接触的事!”

        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他们,是因为我并不想被卷进当地人与山越之间的纠葛中去。我是不知道这个坞堡的人与奚英他们的部族之间有什么恩怨,但他们一定有矛盾。我既不想帮任何一方,也不想给自己的北归之路再平添波折了。我只想安安静静地休息几天,顺顺利利地出发北上。如果被当地人知道我们曾经到去过山越的村子,谁知道又会出什么幺蛾子呢!

        东汉末期形成的地方坞堡,并不像后来福建、江西那些地方的土楼一样,形如坚固完整的军事堡垒。我听星寰跟我科普过,在汉末乱世揭幕之前,一些地方大族就开始慢慢以自家为中心,形成了集生活生产和集体防御为一身的坞堡村寨。面对日趋腐败的政治和变故频生的局势,地方大族这一举措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村人百姓也希望得到庇佑,自发地产生依附心理,于是坞堡村寨的势力慢慢扩大,有的地方甚至整个村子都会联合起来,形成一村一寨的局面。这个余家坞堡正是这种情况。

        我们的投宿并没有遇到障碍,很顺利地被接纳进入村中。守门的家兵大概是看我们三个完全是落魄旅人的打扮,没有怀疑什么,随便问了几句就算是询问过了。放我们进村之后,就有专人接待,领着我们来到村中最为高大气派的一户人家,把我们安顿在偏院中休息。

        进来之后一路走来才看清,这个余家坞堡号称“堡”,实际上就是用围墙圈起来的一个村子。围墙修得类似防御工事,有人站岗放哨,瞭望防守,但并不像真正的城墙那么坚固和正规,经不住正规军队的攻打。要说起来,防御的规模和强度,类似于我在许都郊外见过的屯田营。坞堡中有一条宽敞笔直的路,应该是主干道,从大门一直通到这户大宅院。宅院的正门颇为气派,院子竭力向两边延伸出去,看起来是非常庞大的一户人家。建筑风格与北方的大户不同,白墙黑瓦,带有一种小清新的美感,村中没有一户建筑比得上。即便不问,这宅院的规模也能让人一眼看出是这坞堡的核心——余家。

        安顿客人的虽然是偏院,也比我们路上住过的任何一户旅店好上十倍。不仅屋内干净整洁,还有仆人送来热水和米粥,招待十分尽心,足见主人的大方。我们三人又累又饿,身心俱疲,热水和热粥的抚慰可谓雪中送炭。我们诚恳地倒了谢,安顿下来之后填饱肚子,关上房门倒头就睡。

        一口气睡到晌午,陈庆推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我,说这家的主人请我们过去见面叙话。我当即抖擞精神振作起来,叫醒还在睡的刘权,跟着前来请我们的家仆,一起来到前院。

        一进门就见堂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大约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者,穿着褐色暗纹的长袍,戴着一顶乡绅时常佩戴的高帽。我猜他就是仆人们口中的“余公”。另外一个人看年龄应该是老者的儿子,大约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乡绅,穿着青色长袍,头戴葛巾,蓄着长髯。我当即对两人行礼叩拜。

        “小人等见过余家二公!多谢二公出手于艰难之时,襄助于困顿之际。我等无以为报,唯有诚心拜谢!”

        余公呵呵笑了几声,余老爷开口道:“几位不必多礼。我余家作为一方大族,自然有义务帮助过往客商,庇护同乡百姓。不知几位从何处来?途径本地,要去往何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