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十六、许都 (1 / 5)
正如星寰的预料,离开邺城之后第十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许都城外。
这一路上走得并不快。除了一开始赶着离开邺城,按照急行军的速度走了小半天之外,基本上保持着类似春游的速度。一路走,星寰一路给我介绍风土人情,山川地理,有时候还会给我讲讲民间故事什么的。这对我来说是难得的室外教学,我意识到他的用意,他说什么我都注意听、注意记。星寰见闻广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几乎对任何事情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几句。跟着他“听课”,确实很长见识。没几天时间,我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游历,暗自庆幸下决心跟着他出来,果然是正确的判断。
陈庆也慢慢放下了对星寰的戒心。我不确定是不是出于保护我的心态,他起初充满了戒备,时刻保持警惕,不仅对外,也对内。因为态度很明显,我相信星寰不可能看不出来。但他似乎毫不在意,让陈庆自己去慢慢适应。几天的相处下来,陈庆似乎也被星寰的博学和谈吐吸引,不再保持戒备,似乎也开始喜欢上了听星寰天南地北地说故事。这个神秘的方士的确不简单,不光高深莫测,更有一种天生的神秘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不由自主地就会倾向于相信他。我想这大概也是我没有怀疑他邀请我一同游历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是在五月十九日离开邺城的,到达许都是在五月二十九日。天气炎热,又接连多日不曾下雨,天地间一片燥热。我们顶着烈日走了大半天,体力消耗极大。远远看到许都城墙,我心中涌起一股感动。毕竟十天来一直在赶路,从来没有进过城。晚上睡觉基本是露宿,洗澡是在溪边小河解决,没有洗过热水澡。好不容易到了大城市,我心里琢磨着怎么也要赶紧找间像样的旅店住下来,好好洗个热水澡,吃上一顿美食才行。
许都三面环山。我们从北面过来,是绕了一点路,从东门入城的。许都东面是唯一一面平原开阔带,是陆上交通最主要的方向。城南有颍川流过,据星寰说,沿着颍川顺流而下,可以直接进入淮水,连通东南重镇寿春,交通极为便利。不过可惜,我这次的首要目标是西南方向的荆州,而不是东南的寿春、扬州。否则走水路,用不了几天就能到,比去荆州方向快捷得多。
许都的城墙规模比不上邺城,尽管也是十分坚固的城池,气势上还是差了一截。城门处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守门的士兵对过往行人并不严加盘查,只是偶尔看到行迹可疑的人,才会叫过来盘问一番。我注意到,有时明显是外地商贾的车队,也会被叫住盘问。这个时候,领头的商贩往往会偷偷摸摸塞一点什么给盘问的士兵,就能得以顺利脱身。我看在眼里,不由地苦笑。“敲竹杠”这种事,果然是不分时代的。
好在我们三个的衣着打扮并不显眼,看上去也不是有油水可捞的商贩,很顺利地进了城,没有被盘问。进城之后我们跟着一队商贩,找到了商贩们聚集的街坊。许都是名义上的国都,又是屈指可数的大城市,往来商贩比较多,城内也形成了专门的市集交易场所。商贩多的地方,自然也有人做起了旅店生意。我们找了一间看起来干净的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暂时安顿了下来。
这个时代的旅店业其实并不发达。战乱了这么久,国家经济已经遭到沉重打击。尽管近年来随着三分格局逐渐形成,战事没有以前那么频繁激烈了,又因为屯田政策,让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商业明显还是不够繁荣的。在邺城的时候我的体会还不深刻。虽然出门不多,我也能感受到商业的繁荣。离开邺城之后就明显感觉商业凋敝。民间买卖并不频繁,更多的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一般的小村庄,几乎无法使用铜钱买到东西。村民的生活中用不到钱,自然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支付方式。来到许都,我总算又重新感受到了商业气氛。再说走了十天,我们自备的干粮也差不多要吃完了,在许都补给一下正是时候。
为了节省开销,我们只要了一个房间,三个人住有点挤,凑合凑合也能住。比起这些天来露宿山林野外,有个屋顶已经让我感恩涕零了。我们三个都久违地洗了热水澡,要了一顿算得上奢侈的晚饭,放开肚皮好好吃了一顿。
这间旅店除我们之外,还住了两个商队,房间几乎客满,十分热闹。我们要的房间是一个小院的西厢房,正房和东厢房都住着同一个商队的人。商队的人喜欢交谈。吃完饭后在院子里活动,他们看到星寰的打扮与众不同,便有人过来跟他搭讪,询问我们几个的来历。星寰也不避讳,直言自己是走江湖的方士。几个人一听,顿时来了兴致。其中一个矮个子当即问道:“既然是方士,是不是可以帮我们算算卦呀?”
“未尝不可。”星寰浅笑着回答,“一卦十文。”
矮个子惊呼:“只要十文!?这么便宜吗?”
他的同伴在一旁说道:“会不会不准?如此便宜……”
“准与不准,算了才知。”星寰慢悠悠地说。
“是啊,反正只要十文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