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章 (1 / 4)
        莫文远并不是天天去兴善寺,其所在的靖善坊紧贴大明宫,与靠近西市的崇德坊相去甚远,用两条腿走,光是每日在路上所花时间就有一个时辰不止,他五岁不到,需要充足的休息,不会自我虐待,每日赶路。

        慧远和尚与李三娘说好了,三日派人来取一次馒头,届时会有毛驴筐载馒头,以便运输,莫文远就坐在毛驴背上一同前往大兴善寺,晚上坊门关前再派人将他送回。

        对此安排,母子俩都很满意,李三娘还专门帮莫文远做了个小挎包装水罐。

        她的针线功夫不比做饭手艺,很是普通,除非是贴身穿的小衣服是她不放心亲手做,其他都是直接包给擅针线的娘子,小挎包是在莫文远的指导下做成的,很有报童包的味道,外表不很好看,胜在针脚细密结实耐驮,挂在身上既可以解放双手,又能装很多东西。

        不了法师都将报童包捧在怀里啧啧称叹:“好包啊好包,改日我也做个。”他以为包是李三娘做的,赞赏道:“想不到三娘不仅在吃食上从不率由旧章,做针线也是如此。”

        莫文远才不抢风头,他道:“过两日让阿娘画个图样,给大师你带回去。”说完嘻嘻一笑,牙齿漏风。

        ……

        藏经阁内的书不可带出寺院,莫文远都是一早先进去挑书,随后带出来看,寺院并不禁止借阅者抄书,故而三娘专门给他买了纸,再按照莫文远的要求裁定成册,以线装订,令他写在线装本上抄笔记。

        他字算不上多好,只能说一笔一划写得工整,与抄书的僧人相比差的远了。

        莫文远很懂规矩,进藏书阁前先洗净双手,晾干,路过一楼时更是对供奉诸佛拜拜,跟他一同进阁的僧人心中熨帖,心说此子不愧与我佛有缘,总角之年未至就如此懂礼,竟一点都不像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

        士族的小郎君小娘子在他这岁数都不见如此乖巧。

        经书、史书、农书、医书、杂记……唐代书没有在封面印名字的爱好,其装订形式更不是现代的线装书或者胶状书,无书脊可言。眼下距离雕版印刷术普及还有近两百年,书本的唯一流传形式就是抄书,故而摆放在藏经阁架上的是一卷卷卷轴,只有将卷轴打开才能看见其中的文字。

        藏经阁内管理卷轴的和尚跟莫文远介绍书籍种类,最后他在杂记中抽了一卷,带到光线明亮的书房里看了。

        大兴善寺除了寺庙之外,更是长安最大的译场,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禅师,翻译梵文经的天竺僧人,前来学习的日本僧人,都在此行走。

        有了译场名头,兴善寺便不可同其他小寺庙一样,僧人除了做早课就是坐禅、外出做法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都要学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