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1 / 6)
齐涉江不是专业的大鼓演员,还真没自创过鼓曲。老白之所以听不出来,是因为他刚才唱的那一段,听着有大鼓的影子,但其实根本哪种鼓曲都不是,而是子弟书。
比起鼓曲,他觉得子弟书的唱腔和这首歌更加般配。
“子弟书”是往日京城八旗子弟里首创的曲艺形式,因此而得名,题材、曲词上比较文雅。
在齐涉江那会儿,会的人就极少极少了,基本消失在大众视野,几乎等同失传,他也是机缘巧合,才从一名没弟子的老艺人那里学来。
子弟书唱腔繁难,那老先生都不是皆尽掌握,会的都教给齐涉江了。可惜齐涉江还没来得及收徒,就一命呜呼了。
子弟书虽然失传,但它有个别称,叫“旧日鼓词”。
什么意思呢?这里的鼓词指的就是鼓曲。
后来的京韵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等,在创始时继承了部分子弟书的节拍、韵律、曲本和文本,所以子弟书才别称“旧日鼓词”。
子弟书可以算这些鼓曲的半个前身了,二者之间极有渊源。
鼓曲《何必西厢》原词很多内容,包括唱腔其实就改自子弟书。
——所以,不是齐涉江的唱腔像大鼓,而是大鼓像齐涉江所唱的子弟书!
至于弦师老白所谓穆派梅花大鼓的影子,那就更简单了。
子弟书和鼓曲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戏曲的元素,齐涉江从小就正经坐科学戏的,一个流派,能没影子么?
到了歌曲末尾,齐涉江又续了两句:“稗史观来尽节义,新词填去尽多情!”
同样是出自子弟书,到此时他和乐师们好像已经达成了无形中的默契,互相配合,虽然素不相识,但曲本是有定式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