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刀兴起(一)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大刀兴起(一) (1 / 3)
        晚清时的鲁西南地区经济贫困,人口稠密,士绅势力薄弱,食盐走私、鸦片种植等非法活动盛行,盗匪猖獗,有“土匪窝”之称。

        当时那一带著名的土匪头子有岳二米子、段二瞎子等。他们啸聚草泽,劫掠富户,滋扰平民,民间深受其苦。

        在济宁的美国传教士抱怨道:“鲁西南、豫东、苏北和直隶南部等地区简直就是恐怖之地,有组织的强盗团伙经常在夜间拦路抢劫,杀害反抗者,绑架妇女儿童,借此榨取赎金,已成家常便饭。连县衙的营兵都曾遭到袭击,武器、军火和其他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当时山东的匪患遍及全省,以曹州府为最甚。这些盗匪的重要特点是结股成队,使用新式快枪,拥有马匹,杀伤力大,机动性强。

        从1894年4月开始,清政府就连续发布“上谕”,严饬山东地方大员实力兜拿,严密巡缉。

        然而土匪越治越多,到了7月间,以王石朋为首的一股土匪持洋枪抢劫巨野县的龙堌集,竟将清军军功张振标等五人、勇目尹福琳等13人击毙。

        土匪问题的严重程度已使清政府无法忽视。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加强山东沿海的防务,清廷调在中法战争中建有战功的李秉衡任山东巡抚。

        清廷明确指示他说:“刻下海口防务及曹州一带盗匪,尤应妥筹办理,勿稍大意。”李秉衡也认为“备外患必先清内讧”,“若不赶紧捕治,深恐遗患燎原,与海疆防务大有关系”。

        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前方战事吃紧,曹州镇总兵王连三也统防营开赴前敌,地方顿然失去了震慑力量,岳迷功(岳二米子)、段二瞎子、谢五瞎子等被称为“杆子头”的土匪更加嚣张。如李秉衡所奏,正当军务吃紧之际,“动言某日劫庄,某日攻县,民情惶惑,各有戒心”。

        为落实清廷提出的两项任务,李秉衡在移节登州部署海防前,首先对缉匪问题进行了安排,责成曹州知府毓贤专办兖、沂、曹三府盗贼,务使不留遗患。

        毓贤,颜扎氏,字佐臣,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捐纳监生出身,光绪五年(1879年),纳赀为同知府,被吏部分派到山东做官。

        他仕途颇为不顺,在苦熬了10年后,才得以署理曹州知府,当时年已47岁。出任曹州知府后,毓贤很想在短期内做出一番成绩,以便迅速实现升迁。

        那时的曹州民生凋敝,百姓无以为生,很多人走投无路只好去当了强盗。虽然历任知府都严令缉拿,却每每劳而无功。

        毓贤为肃清盗匪,刚到任就大肆逮捕有“盗贼”嫌疑之人,不分良莠,一律诛杀,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杀掉了2000多人(其中多为无辜平民),赢得了“曹州屠夫”之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