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孤城血战
1630年至1640年这十年,是起义军与明军**的十年,那么后金兵在这十年做了些什么?上面提到,每每起义军陷入即将全灭的绝境之际,后金兵总是会入关侵袭大明,时间踩点准确的那叫一个完美。
奇袭京师之后,后金这边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不过比之直接的经济上的获利,人心上的变化是更难得的,后金将士就此也看清了明廷的虚弱,对大明更是虎视眈眈。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声望大增,而且他还玩了次手腕,自己亲率大军离去去留下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紧紧五千人马驻守京东四城,被孙承宗顺利收复。皇太极乘机将阿敏逮捕,更增强了自己的威信。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也从此规矩起来,皇太极也就此大大加强了集权,他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进一步剥夺了其他几大贝勒的权力。蓑笠翁认为皇太极真的是挺狠一主,平均一座城池不足一千五百人驻守,这不明摆着就是要阿敏的命吗!阿敏若不遵命是死,遵命了那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大明京师周围此时可是有二十多万大军啊,就算再菜,四十个打一个还是可以的吧?再说后金兵强的是骑兵,擅长的是长途奔袭,现在让他们守城,这不是让张飞玩绣花,李逵考秀才嘛!不过这阿敏确实是个凶残之人,眼见守不住了,屠城杀降后逃了回去。
要么说皇太极狠呢,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让五千将士就这么做了冤死鬼,真毒辣!不过话说回来,不能“为我所用”的将士越多越是祸患,皇太极此举也真是一箭三雕,即消耗明军又打击了代善,对其他大贝勒同时也起到了威慑作用:你敢不听我的,下一个搞死的就是你!
1630年五月,孙承宗赶走了阿敏,收复京东四城,赶跑了后金军后,终于松下一口气的崇祯帝于八月当街凌迟了袁崇焕。年近古稀的孙承宗多次上疏称病乞求退休,崇祯帝没有答应,于是孙承宗还是继续履职。
1631年正月孙承宗巡视关内外各处城关,建议在大凌河筑城(今辽宁省锦州市凌海),逐渐向前推进--还是坚定自己以城守土的策略,朝廷同意此建议,七月动工。袁崇焕时就曾两次修筑大凌河,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原因是大凌河位置太过重要,是连接辽西蒙古诸部、辽东后金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历史上曹操征乌桓、隋唐平高句丽,大军均经此处。
面对明军的重筑,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立即征调十万(《明史》记载)大军当月从沈阳出发,八月六日,后金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负责锦州防务的祖大寿、何可纲等仓促应战。皇太极这次大凌河之战,一改从前一味强攻的战术,改成了围困--饿死你渴死你。《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此时讲:“攻城虑多伤士卒,不若为长围困之。城兵出,我则与战;援师至,我则迎击。”皇太极命将士绕城挖起壕沟,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小围墙,将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因探报系统失灵,仓促迎战的明军城中粮草严重不足。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后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凭城待援。
围了半个月左右皇太极开始了劝降工作,祖大寿不为所动。不久松山、锦州守军前来增援,都被后金军轻松击溃。
九月,总兵吴襄等遵孙承宗之令率锦州兵六七千人前来救援,再败。此次救援《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曾经亲率两百亲兵作先锋出击,明援军败。没几日,祖大寿们苦等的大军终于来了,明监军道张春及吴襄等合骑兵、步兵四万来援,张春还使用了火器战车,有了一定的杀伤,但此时后金已经有了大炮,进入大炮射程范围内就都成了炮灰,此役也是后金军首次有炮阵的形式参与战斗。皇太极又亲率二万大军进击且“直入敌营”,吴襄见势不妙先跑了,明军第四次救援再败,监军张春及副将等三十三战将被俘。张春失败后,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皇太极于1631年十月初再次招降祖大寿、何可纲等,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据说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无奈,祖大寿只好议降。
1631年十月二十八日,被困接近三个月的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投降。这里必须要讲到一位英雄人物:何可纲,他就是前面袁崇焕所说“五年平辽”所倚重的三员大将之一,三人目前赵率教已战死,祖大寿及何可纲俱困大凌河城。何可纲生于1590年,辽东人,《明史》载其“廉勇善抚士卒”,此人有谋略及战略眼光,曾经袁崇焕与关宁将领商议杀掉毛文龙之时,何可纲就分析道:“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认为袁崇焕杀掉毛文龙,明廷及毛文龙党羽不会放过袁崇焕,事后也证明何可纲分析的正确性。
何可纲追随袁崇焕多年,专守宁远城,屡立战功,进职右都督。
1629年冬,为解京师之困,何可纲与祖大寿随袁崇焕入卫。袁崇焕被抓候,跟随祖大寿东溃,后来又一起归朝。后来又助孙承宗收复京东四城。
此后与祖大寿一起修筑大凌河城,后金大军来围,“久之,粮尽援绝。大寿及诸将皆欲降,独可纲不从,令二人掖出城外杀之,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明史》言),此英雄气概,真乃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不过祖大寿降后金此事还远没有结束: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有人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
大凌河城之役的重大失利给孙承宗带来巨大非议,他就再次接连上疏称病。十一月皇帝批准他的请求,后来孙承宗曾又上书陈述边防计策,朝廷内外也多次请求征召任用他,皇帝没有批复。
大凌河城之战有深远的影响,此战,皇太极吸取守远和锦宁之战的教训。一改过去攻坚战的打法,实行围困打援战术。这是战略战术上的重大改变,这一战术非常有效,在日后的攻打锦州战役中,皇太极再一次使用此战术,同样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队使用了自己研制的红衣大炮,后金有了独立的火器营,这在日后统一中原的战役中发近了重要作用。
大凌河城之战明军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证明了明廷奉行的以城固边的策略是错误的呢?蓑笠翁认为凭城固守并没有错,主动放弃大片领土却是大错特错。大凌河城战役失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军没有建立起来行之有效的刺探敌情的系统,以致于后金军十万大军到了城下了才后知后觉,蓑笠翁不知道这些侦察兵都是干什么吃的,难道是后金军反侦查能力特别强?不至于啊,十万大军再怎么隐蔽消息也是很明显一目标啊。
第二:战役发起时大凌河城并没有完全建好,没有发挥其应尽的堡垒作用,起码粮草储备不足,“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被围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粮食饮水。
第三:后金军有了成批成战斗力的火炮,“真理的火炮的范围以内。”根据资料,明军最后一波四万援军本来是有获胜希望的,但是就是因为遭到后金军大炮轰击而功亏一篑。
第四:明军战术失败,例如守城的祖大寿方没有在大军来援时出击内外夹击后金军--起码的牵制作用都没有起到,再例如登莱海上援军(孔有德)没有及时赶到夹击后金军,以致于四万陆上援军陷入孤军奋战。
大凌河城之战后,明廷与后金军在辽东继续相持,后金军不时绕道侵袭入关。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