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十年**(1)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十年**(1) (1 / 2)
        1630年初,这边厢崇祯皇帝的京师之急稍解,明军还在集中全力清初遗留在关内的后金军的时候,各地起义军却也如火如荼的烧了起来。自那时起,起义军经历了与明廷大概十年的你征我逃、你走我至的到处流窜**时期。

        我们还是以人物为切入口来讲述这一段历史吧。

        第一个讲到的人叫杨鹤。杨鹤,武陵(今湖南常德)人,1604年进士,做过御史,后因不是魏忠贤一党被其排挤去职。

        1628年,崇祯帝除掉魏忠贤没多久后复起杨鹤为左副都御史(正二品)。1629年原陕西总督因“剿贼”不利畏罪自杀,很长时间廷臣都没人肯去接任,大家公推杨鹤过去。崇祯帝召见杨鹤,问他打算怎么办。杨鹤回答说“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明史》)。没有明说是否打算直接剿灭起义军,应该走的时候怀柔路线。崇祯皇帝任命杨鹤为兵部右侍郎,接任总督陕西三边(延绥、宁夏和甘肃)军务之职。杨鹤是个好人,一向有清廉的名声,但好人不一定就能办好事。这年冬天,京师危急,他手下的五位总兵官都因为勤王出兵到京师去了。延绥的部队半路上逃回来,甘肃的部队发生哗变,他们担心被杀头,都和起义军联合,起义军的声势更胜。

        1630年正月,起义军攻打韩城,杨鹤任命文职陕西参政洪承畴领兵抵御,其本意可能并不在剿灭,可洪承畴不管,上来就大开杀戒,俘获、斩杀了三百多人。之后杨鹤就开始了他的骚操作,一路收降了众多起义军将领,安置、分发粮草财物不算,还给起义军头领颁发免死文书,估计杨鹤算计的:我以德服人,对方难道不会同样对我吗?好人错就错在把别人也想象成了好人,那些得了好处的起义军不知满足,继续烧杀抢掠。

        1631年正月,杨鹤推行执行自己的“好人政策”,继续招降,还搞了一出拜御座的戏码:杨鹤在城楼上摆了一张御座,让这些投降的起义军跪拜,口喊万岁,然后宣读皇上的指示,命令他们发下誓言,或归伍,或归农,永不做贼。这些贼首假意答应了,杨鹤马上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行。效果怎么样呢?“群盗自是视总督如儿戏矣”。杨鹤这人就是读书读多了,成了个书呆子。三个月后,被招降的起义军又起来反叛了,杨鹤也被御史参了一道,崇祯帝把杨鹤逮捕入狱,因其子杨嗣昌上书皇帝求情,免其死罪,只是充军。

        1635年,杨鹤死在充军的驻地。

        纯招抚看来是行不通的了,那就来个纯剿的吧,第二个大人物就此出场了:此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洪承畴。《明史》没有为洪承畴单独作传,其名只是散见于其他人物的列传里面,后人所著《清史稿》里有其列传。

        1631年,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改杨鹤的“好人政策”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指挥大将曹文诏等集中兵力进攻陕西起义军,两三年来颇有斩获。

        1633年冬,起义军利用明军“事权不一、相互观望”的缺陷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河南湖北等地,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起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这中间要穿插一下第三个大人物:陈奇瑜。陈奇瑜,字玉铉,保德州(今山西)人,生于1590年,1616年进士,抨击过魏忠贤一党,魏忠贤倒台后陈奇瑜升为按察使,1632年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陈奇瑜乃一狠人,在任几年间先是捉斩了一百七十多个起义军头领及其党羽一千多人,后攻下永宁关,又斩一千六百人,接着再进兵,斩五百五十个首级,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延绥的起义军几乎就此全部被剿灭,陈奇瑜也威震关、陕。

        1633年,朝廷设置五省总督以统一“剿贼”事权,大多数人推荐了洪承畴。因为承畴正督管三边军务,不能替换下来,于是提升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崇祯帝可真是够慷慨的,办小半个江山都托付给了陈奇瑜,可谓前无古人。陈奇瑜也不负重望,指挥卢象升等大将多次追击作战,斩首级一万多(哎,饥民太惨了......)。

        这个时候,陈奇瑜因为湖广的贼寇剿平了,就向西进军,截击起义军逃窜。

        起义军抵挡不住,误入车厢峡(今陕西安康境内),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大头目都在里边。车厢峡四面山石陡峭,中间长达四十里,易进难出。官军从山上扔下石头、火把,山口垒起了石寨,切断了他们的通路,继而又下了二十天大雨,起义军箭矢全无,马没有草吃,死去的人数超过了一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