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理科(八)
        故事的前半段是我从耳鼻喉科的师兄那儿听来的。

        一名患者咽部出了问题,说话很吃力。起先是到口腔科去看了,各方面都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一番艰难的沟通(那位患者不识字)才知道是咽部出了问题,然后建议他到耳鼻喉科就诊。到了耳鼻喉科值班的老师也没能检查出什么问题,然而他的发声困难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于是我就做了恶人,”师兄苦笑,“老师把我叫出去,说端一杯热水进来,然后‘不小心’撒在他身上……”

        “然后你就照办了?”

        “对啊,结果只是碰到那患者一下,直接来了一句中气十足的‘你干什么!’妈呀吓的我,差点真泼过去……”

        我:“是恶作剧吧。”

        “不是,应该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应激情况下可以发声,但有意去说反而说不出话来。患者情绪不太稳定,沟通也困难,就不好让他直接过来。”师兄答。

        “所以你和老师就来心理科这边了?”

        “对,看看精神科这边有没有好办法。”

        而心理科老师直接给了个馊主意——

        “开点生理盐水,跟他说是特效药,注意注射的时候别伤到神经和血管……”

        “……我要不是信你我现在就走了。”耳鼻喉科老师差点直接转身开门。

        “同时联系康复科,做发声恢复训练。”心理老师接着说,“既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安慰剂和康复训练应该就够了。要是没效果我再想办法。”

        “当然你别让他来找我啊,知道了病因反而不好治了。”耳鼻喉科老师出门前,心理老师笑着补充了一句。

        后来听说那位患者恢复得挺好的,还给耳鼻喉科的老师送了面锦旗……

        p.s: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反安慰剂效应,即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对此效应的大小,研究仍存在争议。

        咽腔是发声的共鸣腔,颚和舌是协助发声的重要器官,咽部结构与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声音的清晰度和音质,音色密切相关。如有缺陷和疾病时,所发声音含混不清(言语清晰度极差),或音质特色和原来不一样(音色改变),或是在睡眠状态下发出不应有的声响(打鼾)统称为声音异常。

        1.口齿不清与音色改变。唇,齿,舌,腭有缺陷时,对某些语音发声困难或不能,导致口齿不清。腭裂,软腭瘫痪等患者,发声时不能闭合鼻咽,出现开放性鼻音;而腺样体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