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教门派续一
升玄派: 升玄为灵宝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为升玄内教弟子,逐次晋级,授以相应的经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级的无上登天毕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灵宝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学流派。重(音虫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道派,系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净明道的创立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净明道尊奉东晋道士许逊(许旌阳)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许逊东晋时居南昌传道与十一弟子并称十二真君。许逊死后,西山道教不绝如缕,许逊焚修的游帷观,亦历经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万寿宫(原游帷观)道士周真公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君救度,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即于西山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标志着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起而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托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刘玉当为师。刘玉始建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此后刘玉先后宣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净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刘玉重新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净明道师(旌阳公一传),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唐代道士张氲为净名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东晋道士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合称“净明三师”。刘玉称净明扬教,为旌阳公二传。刘玉以下净明道四代嗣法宗师称净明嗣教,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徐异为旌阳公四传,赵宜真为旌阳公五传,刘渊然为旌阳公六传。刘玉至净明四嗣教五代是净明道兴盛时期。黄元吉在西山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净明法坛法箓盛行于世。黄元吉、徐异、刘渊然皆赴京师,弘扬净明教法,广结士大夫,名重一时。黄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举荐,被元室敕封为净明崇德弘道大师、教门高士、玉隆万寿宫提点。赵宜真曾先后从张广济、李玄一,研习全真北派、南派之学。净明道与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刘渊然以后净明道的传承系谱不明,教派渐趋衰落。清顺治九年(1652),丘处机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净明道,致力于西山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绍继净明法统。此后,净明道历史即付诸阙如。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修道宗旨。净明是指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孝是对行持的要求。净明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要求道士恪守。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道重视封建伦理修养,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由黄元吉编撰成书,是研究净明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中收有净明道经书十余种。净明道是以倡导忠孝为特色的新道派。净明道的教义,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赞赏,亦受到元明统治者的重视。净明道嗣法宗师与龙虎山张天师关系密切,与全真龙门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无明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教派。
闾山派:是净明派祖师许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说为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实际上是民间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享有盛名,影响甚至大过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寻书的道友小魏即闾山三奶派感应坛第七代坛主。该派源于陈靖姑(奇仕妈)的民俗信仰,相传福建古田县东地名临水,于五代时有陈姓世代为巫,陈靖姑亦一女巫,父陈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术,陈靖姑与其结谊姐妹,巫相兼,习武修道,由巫师而神,乡人祀之。据说她曾师从闾山法主许真君,得许旌阳之秘诀,又从龙虎山张天师学道,得斩妖宝剑。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云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称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称二奶)。台湾有十六座临水夫人庙(包括台北市临水顺天堂、台南市临水夫人妈宫、高雄县三奶宫、南投县顺懿宫、台中市临水宫、宜兰县靖安宫等到),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系,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
神霄派: 北宋末出现的新符箓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实际开创、倡导者。创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灵素被宋徽宗召见,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洁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传》)宋徽宗大喜,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该派道士引以为教名。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等称,神霄派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火师汪真君为阐教之祖师。所谓神霄玉清真王,固属子虚,就是火师汪真君阐教(火师汪真君名汪子华,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衡岳志》人传),也难以凭信。据有关资料,此派的创始者当为王文卿,时人林灵素、张继先对创派亦有所建树。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自称在宣和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边,授以飞神谒道之道;又遇老妪(据称是电母)于野泽,授以雷书数卷。“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辰记》)徽宗闻其名,遣使召见,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赐号“冲虚通妙生生”。据说能预知天数,善祷雨降妖。徽宗末年,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传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为主要特点。此法以符箓咒术为基本内容,结全内丹术,并以内丹修炼为主,符箓咒术为辅。王文卿说:“斩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内修)为体,以法(指符箓)为用。”有了内炼工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以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道法会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故与旧符箓派有很大区别,可名之新符箓派。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八四《雷法说》:“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箓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据虞集《王侍宸记》,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显者曰临江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与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的支系在传播。《道法会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刘玉后序云:“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刘玉自称),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同书卷二五三《地祗绪余论》:“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大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后白玉蟾传弟子彭相,彭传弟子林伯谦。当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传人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贯和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据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人。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受徐无极传五雷法。继闻江西南丰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而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戊午(1258)被请为浙东祷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诏,于囗京内殿试法术,立验。厚赐之,不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辞。后给驿南归,行法江湖间。所得秘籍,亦不轻传人。得其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后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名于元明之际。此外,莫月鼎又传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一曾著《道法心传》阐述雷法理论,强调行法必须以内炼为基础,雷霆风云仅是精气神的外在表现,不能舍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传之徒,大抵传行于苏、浙、赣、闽、粤以至湖北、陕西和四川等地。据《道法会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枢雷霆大法》载,在无代,宗祖刘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传。薛师淳纪曰:“宗师白真人,海琼人也。”“白君得法于陈泥丸,得法于辛天君,皆神仙聚会,非偶然也。继其法者,泉州马居士之女,……(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状元嗣孙也。家寓建宁。至元十六年(1279),……蒲相见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一时嗣法弟子百有余人。江东则有赵菊存,时为建宁儒学教谕。……师淳侍度师翁君三载有余,凡士夫请命祈禳,必令相行。……乙未(1295年)重游建宁,是岁翁君(羽化),……师淳坛下嗣法五百余人。”末署丙申(元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师淳谨纪其实。明清后,该派转衰,但亦承传不绝。明永乐间,京师有道士周思得自称得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法术。据说王灵官在宋徽宗时先从张继先、林灵素得神霄法,继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术。故请于朝建天将庙于京师之西,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萨、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绝。据清顾沅《玄妙观志》,苏州玄妙观,自宋以来,为历代神霄派活动之据点,许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
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施道渊(?—1678),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吴县人。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驱役百神,除崇疗病。初筑室尧峰,继住穹窿山。顺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请于朝,赐所居额上真观,赐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郡中玄妙观倾圮,被延主观事。晚游闽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传有弟子胡德果,胡传潘元桂(木字应为王字旁),潘传惠远谟,惠传张资理、施神安,已至嘉庆之世。《诸真宗派总簿》又载有几个宗祖萨守坚的道派:天山派、萨真君西河派、萨祖派等,盖皆流传于明清民国间的神霄支派。
道教分派很杂,许多道派实际上是间杂多种道教修炼方法,很难明确区分,而史书及各派主要经典也只是将有别与其它道派的内容提出,作为标志性内容,区别不同。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南宫宗,即玄真门,主要典籍《七步尘奇》(又作《七步尘技》),现被许多修道者知道。其分支剑仙派也正被炒的沸沸扬扬。
老华山派 :宗祖北宋道士陈抟的一个道教派别。据《宋史?陈抟传》称: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或谓四川安岳人)。少业儒,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修道。与隐士李淇、吕洞宾等为友。后周显德三年(956)被召至京,问飞升黄白之术。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间,又奉召至京,甚得太宗尊崇,赐号“希夷先生”。相传年百余岁而卒。陈抟好《易》,曾著《无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其《易》学思想对宋代理学家有很在影响。他又是内丹术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其内丹学说为宋元内丹各派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传有弟子,但却没有开启道派。《诸真宗派总簿》载有以他为宗祖的道派,名老华山派,系后世所创,始创于何时,已难稽考。
清微派: 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递传郭玉隆、傅央囗、姚庄、……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见《清微仙谱》、《清微斋法》)据此其创始人为祖舒(据《万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舒传》称其为唐人),此说是否可信,尚待研究。从现存资料看,从祖舒到南毕道几代,事迹简略、传达室徒也少,那时是否形成有影响力的道派,实难断定。至黄舜申时,清微派始显名于世。据陈采《清微仙谱》,黄舜申(1224—?),名应炎。福建建宁人。幼颖悟,经史百家,靡不贯通。年十六,待父于广西幕府,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授以清微雷法。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1253—1258)中曾任检阅,以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见,赐号雷渊真人。至元丙戌(1286)应召赴阙,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他是清微派的著述大师,“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现《道藏》所收清微派著作,大多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与神霄派一样,主张将雷法与丹法相结合,而以内炼为主,符箓为辅。《清微斋法》卷上:“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又说:“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意谓能劾召他们,全凭作法者有深厚的内炼工夫。故该派著《清微内诀》,专言内丹修炼之道。《清微仙谱》谓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黄雷渊传》称:“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已”。此五人分为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此支由其弟子熊道辉(号真息)所传,始传安城彭汝励,彭传曾贵宽(号尘外),曾传浚仪赵宜真(号元阳),而入于明。另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由黄舜申传武当山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再由此三人传张守清。张守清弟子甚众,后形成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清微支派,又称新武当派,传衍不绝。明清时期,除张守清所创的新武当派继续传衍于武当地区外,北京东岳庙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传衍。据日人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卷五《东岳庙志》,该庙灵济先祠所供之方丈牌位,除祀有东岳庙创建人张留孙、吴全节外,主要供奉明清民国时期住持该庙的历代清微派祖师。其中一牌位书“明朝清微派第一代禹祖讳贵黉神位”,另一牌位书“皇清羽化清微派**讳守谊刘公霞灵之位”(第二、三代缺祀)。所尊之第一代禹贵黉(曾任南京朝天宫道录司右玄义),当为此派之开祖,约为明中后期人。**之后,依次立牌,直至第二十一代。从所列名中,可看出四至二十一代的派字依次为:守、全、真、道、正、德、存、诚、传、尚、贤……。叶郭立诚在1939年作过一次东岳庙调查,获该庙一首宗派诗云:“贵崇应守全真道,正德存诚传尚贤,源洁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幕红颜”。(载《民俗丛书》之《北平东岳庙调查》)此诗与上述牌位所记之派字完全吻合,证明至民国时,该派仍在此庙承传不绝。《诸真宗派总簿》又收有派字各异的另外八个清微支派,表明至民国时,清微派所衍的支派很多。另外,据《金盖心灯》,龙门派第八代吕守璞和第十二代费阳得都曾兼传清微法,《吕云隐律师传》:吕守璞“于清微为二十四代,于龙门为八代律师。”表明清微派自元初传达室入武当时起,即与全真相融合的传统,至清代仍相沿未变。
东华派: 南宋初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经书述其传授源流为:玉清元始天尊、道君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王古、田思真、宁全真、……林灵真、董处谦、张嗣成。(《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玉清灵宝无量度全书》)表明该派由灵宝派分衍而来。据《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前《宁全真传》看,该派在王古、田思真的推动下,由南宋初道士宁全真所创。据载:宁全真(1101—1181),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开封府人。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家贫,无以自给。年少时,尚书王古檄充史椽。据说,王古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闻田灵虚(名思真)遇陆简寂(陆修静)得道,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指宁全真)根器深厚,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后遭靖康之变,奉母到南方,得杨司命所遗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从此道业大进。母死,复为宁姓。绍兴中,以斋醮祈禳之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孝宗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庶归之者如市,从其学道者益众。晚年住弟子何淳真家,南宋孝宗淳熙辛丑(1181)将教务付赵义夫后逝去。东华派主修斋醮祭炼,但已融进不少内丹、雷法,表现出与旧符箓派不同的特点。如宁全真授、王契真编之《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云:行灵宝法祷禳炼度者,须常修“大定之法”。于每日清晨“静坐寂定,存心端谨,无内外想”,澄心绝虑,继而“运降宫(心)赤囗下降,玄泉(肾水)上升,心血肾精二囗交合,放丹田中孕生婴儿”,次则存想婴儿“自夹脊大度桥直上泥丸”,行周天运转。此法实际是将内丹法与上清、灵宝传统之存思想融全,以之作为行持符箓之根本。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在宁全真之后,依次为王欲(欠字应为共字边)、赵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谌真、薛熙真、林灵真。前数代活动历史不详,直至薛熙真(东华先生)将教事付林灵真(南宋末)后,东华派又盛行一时。据《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前《水南林先生传》载,林灵真(1239—1302),原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乃法名。浙江平阳人。因屡试不第,乃弃儒从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戴煨。后承东华先生薛熙真,“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入元后,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为温州路玄学讲师,后升本路道录。他以温州为传教中心,收受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师门下高闲董公(董处谦)、宗师堂下闲闲吴公(吴全节)”等,亦曾受其学,“从游参妙,肩摩踵接,……可谓一时授受之盛”。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灵宝源流》所列名代祖师名单,在林灵真之后,为龙虎宗的董处谦,再后为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既然此两代宗师皆由龙虎宗道士担任,似可证明它在元代后期已遂渐合并于正一道。
天心派: 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自汉天师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当其受印剑于玉局,荡妖异于寰区,法之济时,厥勋盛矣。”认为天心派由张陵所创,自是托古之辞,但可证明天心派由正一龙虎宗派生而来,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临川县吏饶洞天受神人指点,掘地得“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识诀目玉格行用之由,复遇神人指令,师于谭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饶洞天遂被称为“天心初祖”。掘地得书,自是神话,它表明饶洞天写了一部天心正法之书。但天心派是否由他建成,尚难断定。至“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天心道法由此盛行起来。路真官,名时中,曾作《无上三天玉堂大法》、《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行于世,成为南宋行天心道法最著名的道士。方勺《泊宅编》卷七:“朝散侍郎路时中行天心正法,于驱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天心正法原重符印,传至路时中,亦汲取新说,强调作法者须重内炼,以内炼为本。《无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一:“道在我身,修之久则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莫非法也。”该书卷三十论炼度亡魂须先自己成就玄功,作法时,只要“使内囗以合外囗,外神以符内神,则一瞬之间报应如响矣”。南宋时,又有廖守真传天心正法,形成一个天心支派。《道法会元》卷二四六《天心地司大法》载彭元泰《法序》:“昔宗师廖真人(廖守真)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北帝遣殷郊护助真人修炼大丹,所到则瘟疫消灭。”《道法会元》卷二四七记其传系为:廖守真传萧安国,安国传彭元泰,元泰传史白云,白云传费文亨,文亨传陈一中。陈一中是元延祐时人,说明该系从南宋传至元代。元代,雷时中传天心正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雷时中(1121—1295),字可汉,号默庵。其先豫章人,后家于湖北武昌金牛镇。幼习词赋,通诗经,三领乡荐。后倾心道教。据说,庚午年(1270)三月三日,汉其在道坛诵《度人经》时,蒙路真官下降,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教他“大兴吾教”。并称此教由太上老君所授,“专以《度人经》为主”。(他与廖守真一系皆强调调《度人经》,与金允中所说天心出于正一天师似有不同。)此后,“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布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于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混元通化之妙”。据此,雷时中所传之天心派,似又可称为混元派,为天心派各支流传最盛者。明清活动情况不见记载,是否在元末已合流于正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升玄派: 升玄为灵宝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为升玄内教弟子,逐次晋级,授以相应的经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级的无上登天毕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灵宝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学流派。重(音虫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道派,系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净明道的创立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净明道尊奉东晋道士许逊(许旌阳)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许逊东晋时居南昌传道与十一弟子并称十二真君。许逊死后,西山道教不绝如缕,许逊焚修的游帷观,亦历经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万寿宫(原游帷观)道士周真公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君救度,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即于西山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标志着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起而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托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刘玉当为师。刘玉始建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此后刘玉先后宣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净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刘玉重新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净明道师(旌阳公一传),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唐代道士张氲为净名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东晋道士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合称“净明三师”。刘玉称净明扬教,为旌阳公二传。刘玉以下净明道四代嗣法宗师称净明嗣教,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徐异为旌阳公四传,赵宜真为旌阳公五传,刘渊然为旌阳公六传。刘玉至净明四嗣教五代是净明道兴盛时期。黄元吉在西山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净明法坛法箓盛行于世。黄元吉、徐异、刘渊然皆赴京师,弘扬净明教法,广结士大夫,名重一时。黄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举荐,被元室敕封为净明崇德弘道大师、教门高士、玉隆万寿宫提点。赵宜真曾先后从张广济、李玄一,研习全真北派、南派之学。净明道与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刘渊然以后净明道的传承系谱不明,教派渐趋衰落。清顺治九年(1652),丘处机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净明道,致力于西山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绍继净明法统。此后,净明道历史即付诸阙如。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修道宗旨。净明是指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孝是对行持的要求。净明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要求道士恪守。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道重视封建伦理修养,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由黄元吉编撰成书,是研究净明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中收有净明道经书十余种。净明道是以倡导忠孝为特色的新道派。净明道的教义,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赞赏,亦受到元明统治者的重视。净明道嗣法宗师与龙虎山张天师关系密切,与全真龙门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无明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教派。
闾山派:是净明派祖师许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说为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实际上是民间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享有盛名,影响甚至大过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寻书的道友小魏即闾山三奶派感应坛第七代坛主。该派源于陈靖姑(奇仕妈)的民俗信仰,相传福建古田县东地名临水,于五代时有陈姓世代为巫,陈靖姑亦一女巫,父陈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术,陈靖姑与其结谊姐妹,巫相兼,习武修道,由巫师而神,乡人祀之。据说她曾师从闾山法主许真君,得许旌阳之秘诀,又从龙虎山张天师学道,得斩妖宝剑。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云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称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称二奶)。台湾有十六座临水夫人庙(包括台北市临水顺天堂、台南市临水夫人妈宫、高雄县三奶宫、南投县顺懿宫、台中市临水宫、宜兰县靖安宫等到),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系,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
神霄派: 北宋末出现的新符箓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实际开创、倡导者。创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灵素被宋徽宗召见,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洁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传》)宋徽宗大喜,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该派道士引以为教名。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等称,神霄派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火师汪真君为阐教之祖师。所谓神霄玉清真王,固属子虚,就是火师汪真君阐教(火师汪真君名汪子华,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衡岳志》人传),也难以凭信。据有关资料,此派的创始者当为王文卿,时人林灵素、张继先对创派亦有所建树。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自称在宣和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边,授以飞神谒道之道;又遇老妪(据称是电母)于野泽,授以雷书数卷。“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辰记》)徽宗闻其名,遣使召见,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赐号“冲虚通妙生生”。据说能预知天数,善祷雨降妖。徽宗末年,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传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为主要特点。此法以符箓咒术为基本内容,结全内丹术,并以内丹修炼为主,符箓咒术为辅。王文卿说:“斩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内修)为体,以法(指符箓)为用。”有了内炼工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以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道法会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故与旧符箓派有很大区别,可名之新符箓派。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八四《雷法说》:“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箓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据虞集《王侍宸记》,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显者曰临江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与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的支系在传播。《道法会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刘玉后序云:“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刘玉自称),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同书卷二五三《地祗绪余论》:“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大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后白玉蟾传弟子彭相,彭传弟子林伯谦。当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传人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贯和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据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人。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受徐无极传五雷法。继闻江西南丰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而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戊午(1258)被请为浙东祷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诏,于囗京内殿试法术,立验。厚赐之,不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辞。后给驿南归,行法江湖间。所得秘籍,亦不轻传人。得其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后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名于元明之际。此外,莫月鼎又传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一曾著《道法心传》阐述雷法理论,强调行法必须以内炼为基础,雷霆风云仅是精气神的外在表现,不能舍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传之徒,大抵传行于苏、浙、赣、闽、粤以至湖北、陕西和四川等地。据《道法会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枢雷霆大法》载,在无代,宗祖刘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传。薛师淳纪曰:“宗师白真人,海琼人也。”“白君得法于陈泥丸,得法于辛天君,皆神仙聚会,非偶然也。继其法者,泉州马居士之女,……(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状元嗣孙也。家寓建宁。至元十六年(1279),……蒲相见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一时嗣法弟子百有余人。江东则有赵菊存,时为建宁儒学教谕。……师淳侍度师翁君三载有余,凡士夫请命祈禳,必令相行。……乙未(1295年)重游建宁,是岁翁君(羽化),……师淳坛下嗣法五百余人。”末署丙申(元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师淳谨纪其实。明清后,该派转衰,但亦承传不绝。明永乐间,京师有道士周思得自称得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法术。据说王灵官在宋徽宗时先从张继先、林灵素得神霄法,继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术。故请于朝建天将庙于京师之西,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萨、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绝。据清顾沅《玄妙观志》,苏州玄妙观,自宋以来,为历代神霄派活动之据点,许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
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施道渊(?—1678),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吴县人。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驱役百神,除崇疗病。初筑室尧峰,继住穹窿山。顺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请于朝,赐所居额上真观,赐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郡中玄妙观倾圮,被延主观事。晚游闽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传有弟子胡德果,胡传潘元桂(木字应为王字旁),潘传惠远谟,惠传张资理、施神安,已至嘉庆之世。《诸真宗派总簿》又载有几个宗祖萨守坚的道派:天山派、萨真君西河派、萨祖派等,盖皆流传于明清民国间的神霄支派。
道教分派很杂,许多道派实际上是间杂多种道教修炼方法,很难明确区分,而史书及各派主要经典也只是将有别与其它道派的内容提出,作为标志性内容,区别不同。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南宫宗,即玄真门,主要典籍《七步尘奇》(又作《七步尘技》),现被许多修道者知道。其分支剑仙派也正被炒的沸沸扬扬。
老华山派 :宗祖北宋道士陈抟的一个道教派别。据《宋史?陈抟传》称: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或谓四川安岳人)。少业儒,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修道。与隐士李淇、吕洞宾等为友。后周显德三年(956)被召至京,问飞升黄白之术。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间,又奉召至京,甚得太宗尊崇,赐号“希夷先生”。相传年百余岁而卒。陈抟好《易》,曾著《无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其《易》学思想对宋代理学家有很在影响。他又是内丹术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其内丹学说为宋元内丹各派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传有弟子,但却没有开启道派。《诸真宗派总簿》载有以他为宗祖的道派,名老华山派,系后世所创,始创于何时,已难稽考。
清微派: 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递传郭玉隆、傅央囗、姚庄、……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见《清微仙谱》、《清微斋法》)据此其创始人为祖舒(据《万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舒传》称其为唐人),此说是否可信,尚待研究。从现存资料看,从祖舒到南毕道几代,事迹简略、传达室徒也少,那时是否形成有影响力的道派,实难断定。至黄舜申时,清微派始显名于世。据陈采《清微仙谱》,黄舜申(1224—?),名应炎。福建建宁人。幼颖悟,经史百家,靡不贯通。年十六,待父于广西幕府,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授以清微雷法。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1253—1258)中曾任检阅,以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见,赐号雷渊真人。至元丙戌(1286)应召赴阙,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他是清微派的著述大师,“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现《道藏》所收清微派著作,大多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与神霄派一样,主张将雷法与丹法相结合,而以内炼为主,符箓为辅。《清微斋法》卷上:“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又说:“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意谓能劾召他们,全凭作法者有深厚的内炼工夫。故该派著《清微内诀》,专言内丹修炼之道。《清微仙谱》谓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黄雷渊传》称:“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已”。此五人分为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此支由其弟子熊道辉(号真息)所传,始传安城彭汝励,彭传曾贵宽(号尘外),曾传浚仪赵宜真(号元阳),而入于明。另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由黄舜申传武当山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再由此三人传张守清。张守清弟子甚众,后形成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清微支派,又称新武当派,传衍不绝。明清时期,除张守清所创的新武当派继续传衍于武当地区外,北京东岳庙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传衍。据日人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卷五《东岳庙志》,该庙灵济先祠所供之方丈牌位,除祀有东岳庙创建人张留孙、吴全节外,主要供奉明清民国时期住持该庙的历代清微派祖师。其中一牌位书“明朝清微派第一代禹祖讳贵黉神位”,另一牌位书“皇清羽化清微派**讳守谊刘公霞灵之位”(第二、三代缺祀)。所尊之第一代禹贵黉(曾任南京朝天宫道录司右玄义),当为此派之开祖,约为明中后期人。**之后,依次立牌,直至第二十一代。从所列名中,可看出四至二十一代的派字依次为:守、全、真、道、正、德、存、诚、传、尚、贤……。叶郭立诚在1939年作过一次东岳庙调查,获该庙一首宗派诗云:“贵崇应守全真道,正德存诚传尚贤,源洁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幕红颜”。(载《民俗丛书》之《北平东岳庙调查》)此诗与上述牌位所记之派字完全吻合,证明至民国时,该派仍在此庙承传不绝。《诸真宗派总簿》又收有派字各异的另外八个清微支派,表明至民国时,清微派所衍的支派很多。另外,据《金盖心灯》,龙门派第八代吕守璞和第十二代费阳得都曾兼传清微法,《吕云隐律师传》:吕守璞“于清微为二十四代,于龙门为八代律师。”表明清微派自元初传达室入武当时起,即与全真相融合的传统,至清代仍相沿未变。
东华派: 南宋初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经书述其传授源流为:玉清元始天尊、道君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王古、田思真、宁全真、……林灵真、董处谦、张嗣成。(《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玉清灵宝无量度全书》)表明该派由灵宝派分衍而来。据《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前《宁全真传》看,该派在王古、田思真的推动下,由南宋初道士宁全真所创。据载:宁全真(1101—1181),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开封府人。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家贫,无以自给。年少时,尚书王古檄充史椽。据说,王古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闻田灵虚(名思真)遇陆简寂(陆修静)得道,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指宁全真)根器深厚,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后遭靖康之变,奉母到南方,得杨司命所遗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从此道业大进。母死,复为宁姓。绍兴中,以斋醮祈禳之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孝宗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庶归之者如市,从其学道者益众。晚年住弟子何淳真家,南宋孝宗淳熙辛丑(1181)将教务付赵义夫后逝去。东华派主修斋醮祭炼,但已融进不少内丹、雷法,表现出与旧符箓派不同的特点。如宁全真授、王契真编之《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云:行灵宝法祷禳炼度者,须常修“大定之法”。于每日清晨“静坐寂定,存心端谨,无内外想”,澄心绝虑,继而“运降宫(心)赤囗下降,玄泉(肾水)上升,心血肾精二囗交合,放丹田中孕生婴儿”,次则存想婴儿“自夹脊大度桥直上泥丸”,行周天运转。此法实际是将内丹法与上清、灵宝传统之存思想融全,以之作为行持符箓之根本。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在宁全真之后,依次为王欲(欠字应为共字边)、赵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谌真、薛熙真、林灵真。前数代活动历史不详,直至薛熙真(东华先生)将教事付林灵真(南宋末)后,东华派又盛行一时。据《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前《水南林先生传》载,林灵真(1239—1302),原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乃法名。浙江平阳人。因屡试不第,乃弃儒从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戴煨。后承东华先生薛熙真,“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入元后,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为温州路玄学讲师,后升本路道录。他以温州为传教中心,收受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师门下高闲董公(董处谦)、宗师堂下闲闲吴公(吴全节)”等,亦曾受其学,“从游参妙,肩摩踵接,……可谓一时授受之盛”。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灵宝源流》所列名代祖师名单,在林灵真之后,为龙虎宗的董处谦,再后为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既然此两代宗师皆由龙虎宗道士担任,似可证明它在元代后期已遂渐合并于正一道。
天心派: 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自汉天师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当其受印剑于玉局,荡妖异于寰区,法之济时,厥勋盛矣。”认为天心派由张陵所创,自是托古之辞,但可证明天心派由正一龙虎宗派生而来,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临川县吏饶洞天受神人指点,掘地得“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识诀目玉格行用之由,复遇神人指令,师于谭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饶洞天遂被称为“天心初祖”。掘地得书,自是神话,它表明饶洞天写了一部天心正法之书。但天心派是否由他建成,尚难断定。至“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天心道法由此盛行起来。路真官,名时中,曾作《无上三天玉堂大法》、《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行于世,成为南宋行天心道法最著名的道士。方勺《泊宅编》卷七:“朝散侍郎路时中行天心正法,于驱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天心正法原重符印,传至路时中,亦汲取新说,强调作法者须重内炼,以内炼为本。《无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一:“道在我身,修之久则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莫非法也。”该书卷三十论炼度亡魂须先自己成就玄功,作法时,只要“使内囗以合外囗,外神以符内神,则一瞬之间报应如响矣”。南宋时,又有廖守真传天心正法,形成一个天心支派。《道法会元》卷二四六《天心地司大法》载彭元泰《法序》:“昔宗师廖真人(廖守真)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北帝遣殷郊护助真人修炼大丹,所到则瘟疫消灭。”《道法会元》卷二四七记其传系为:廖守真传萧安国,安国传彭元泰,元泰传史白云,白云传费文亨,文亨传陈一中。陈一中是元延祐时人,说明该系从南宋传至元代。元代,雷时中传天心正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雷时中(1121—1295),字可汉,号默庵。其先豫章人,后家于湖北武昌金牛镇。幼习词赋,通诗经,三领乡荐。后倾心道教。据说,庚午年(1270)三月三日,汉其在道坛诵《度人经》时,蒙路真官下降,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教他“大兴吾教”。并称此教由太上老君所授,“专以《度人经》为主”。(他与廖守真一系皆强调调《度人经》,与金允中所说天心出于正一天师似有不同。)此后,“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布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于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混元通化之妙”。据此,雷时中所传之天心派,似又可称为混元派,为天心派各支流传最盛者。明清活动情况不见记载,是否在元末已合流于正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