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烈火凤凰 第四十二节 (2 / 4)
那人道:“史阁部也料想到了,所以他派人随标下一起回来,将他军中所有用不着的马车都送过来了。”
林清华随着那人走出帐篷,到了军营外一看,只见一支望不到边的马车长龙浩浩荡荡的从远处走来,最前面的已经停在了军营外边,而最远处的却还在向这里移动。
林清华问道:“为什么不用郑芝龙的船运呢?”
那人道:“标下也曾问过史阁部,但他象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后来标下找到阎先生,才得知原来是那郑芝龙不服调遣,以休整士卒、修理舰船为名,有意拖延,而且他还说,囤积在扬州和瓜洲的粮草太多,但那一带的码头年久失修,他的船多是海船,无法靠岸,所以也无法运送粮草辎重。史阁部明知这是托词,但也不得不由着他了。”
林清华暗道:“狠啊!比我还狠!佩服,佩服!不愧是被海风吹厚了脸皮的老狐狸。”他见事已至此,只好令士兵将那些马车编组,分批停于军营附近。
虽说是马车,但拉这些马车的牲口有不少是驴、骡子,甚至还有一些是牛,从那些赶车的脚夫衣服上,林清华猜测这些马车可能是从附近的乡镇征集来的,因为大军从江北过江时,带的多是独轮车,马车很少。这些马车仍然是两轮车,载重量不大。虽然林清华也曾动过制造四轮马车的念头,但他最后还是暂时放弃了,因为他手上的工匠人数有限,有技术的就更少了,而且还必须先用在最急需的武器生产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道路。林清华以前曾经看过一些报道,那上面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在清末大规模运用四轮马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轮马车需要相对良好的道路,而中国的道路情况很差,只有对道路要求较低的两轮马车才能较好的适应这种道路,所以四轮马车只在城市里少量存在,而城乡交通所用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两轮马车。
经过清点,此次派来的马车一共两千五百七十二架,林清华将其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由甲乙两组专门负责向南京围城大军运送粮草辎重,而丙丁两组则专门负责从瓜洲向他的军营运送粮草辎重,他的军营则作为中转站,将一些来不及转运的辎重暂时存放于此。为了保护车队的安全,他还派了镇虏军四个步兵营和四个骑兵连负责保护。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粮草辎重的运送便开始了,当粮草辎重从瓜洲运到军营之后,甲组直接接收丙组的车辆,并将自己的车辆交给丙组,两组换车不换人,以免去多次搬运和长途跋涉之苦。当甲组从南京城下返回时,则乙组准备出发,而负责从军营至瓜洲之间运输的丙丁两组则与此相同,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能以最快的速度运输。为了让赶车的脚夫不至于过与疲劳,每组脚夫也分成两组,轮流赶车,为了提高脚夫的积极性,并减少可能出现的逃跑现象,林清华还许诺每人每天可得一钱银子的工钱,并且由军队管饭。
望着那些手掌上长满老茧、胳膊上根根青筋紧绷、脸上却带着微笑的脚夫,林清华感慨不已,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每天管饭、每天一钱银子工钱的报酬就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中国人身上知足长乐、随遇而安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就在林清华站在江堤上,望着那长长的辎重大军发着感慨的时候,距离南京城数千里之外的川北的崇山峻岭中,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枪炮声和喊杀声响彻整个山谷,硝烟将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白雾中。
大西皇帝、“八大王”张献忠正站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望着对面那高高耸立着的山峰发呆。与周围的山峰比起来,这个山峰显得那样的突兀,其高度远超过其它的山峰,就象是一巨人,高高在上的俯视着身边的矮个子。
“驴日的!真是见了鬼了!一个小小的山峰都打不下来,真他妈窝囊!老子‘八大王’自从起兵以来还真没遇到过这么硬的骨头。”张献忠抽出腰刀,狠狠的将身边的一棵小树拦腰砍断。这时,一阵跑步声从身后传来,将他的注意力引向身后,他转过头来,望着那跑过来的一个文士打扮的人,问道:“汪兆龄,你说说看,老子该怎么办?”
文士来到张献忠身前,愣了一下,问道:“臣不知皇上所问何事?”
张献忠道:“老子是问你这里打了这么多天也打不下来,现在老子该怎么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