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月夜风轻刀光寒 (1 / 2)
是夜,月色微亮,风轻。
郭云瑰穿一身黑色夜行衣,往怀里揣了些银两,又裹了条头巾,坐到二更二点鼓响开门启行。他一路上紧遵王真嘱咐,沿墙疾行,不敢有误,须臾便到了思顺坊北侧,果见一条黑色人影贴楼柱猫着。
云瑰轻声细问:“可是大郎?”
对方答曰:“正是!云瑰到了。”
见着王真,云瑰一颗悬着的心方安下来。一捋头巾,竟被汗水沁湿了半边,又问:“怎么不见喜庭?”
王真答道:“应该说话便至。”
两人等了大约半炷香的时间,仍不见喜庭的踪影,云瑰心里嘀咕:“莫非睡过了头?但愿不是路上被金吾卫抓住了才好。”却不知喜庭也是一番装扮准备,正欲出门,街头一侧来了一队金吾卫,白晃晃的明光甲,亮堂堂的红灯笼,气势非凡。喜庭一见发怵,立即焦里忙慌地退了回来。结果就在住处徘徊不断、举棋不定,一时走到门口,一时又返回卧房,始终拿不定主意。耳听得钟鼓楼鼓声传来,三更天已到,心想既然误了时辰,索性爽一次约,便不去了罢。于是宽衣就寝,倒床即睡,忘了赴约之事。
王真见喜庭久等不来,又担心金吾卫巡夜而至,急道:“漕船不等人,我们先去。”说完抬腿就走。云瑰“嗯”地一声,紧随其后。两人从思顺坊出发,一路向北,躲过两队巡逻兵,行至新中桥南,抵达洛水河畔。又沿洛水河南岸一路向东,借着高大榆柳的掩护,在四更之前顺利赶到了浮桥附近的漕运码头。
洛阳分南北两城,由洛水贯穿而过,往东北可接涿州通济渠,东南可通清江永济渠,水运十分发达,并由此衍出漕运一行,专司来往货运之事。相传最早做起漕运生意的,恰是负责监督开凿运河的官员家属,后来发展壮大,组成了赫赫有名的“漕帮”。所谓树大招风,漕帮生意兴隆难免惹人眼红,为免重臣参谤引来麻烦,漕帮让出几分利来分于朝中和地方重臣,故而表面上是一帮江湖草莽经营,实际上是个半官方组织。有了权臣庇护,漕帮行船和装载卸货是不受宵禁制度约束的,连金吾卫指挥使也拿他们没有办法。郭、王二人赶到码头时,已见火把通亮,人影晃动频繁,有些人在搬货,有些人握刀戒备。岸边正泊一艘六、七丈长的木帆船,铜色船身,船舱堆满货物,帆高三丈有余,有船工正在收帆。
王真找到漕帮一个叫何一顾的帮众,客气地问:“何大哥,今日人不见多,不像昨日呜呜泱泱一大片,想来今日能分到手的分量也不会太少吧?”
“那可未必,适才已经散出去几千斤了,兄弟来得稍晚了些。”何一顾淡淡道。跑江湖之人眼精心亮,一眼便瞧出郭云瑰面孔生疏,问道,“阁下何人?不曾见过。”
王真只管在货上着急,竟忘了介绍,立忙把话补上:“这位是我要好的兄弟,很靠的住,姓郭,你叫他郭三即可。”云瑰一怔,明白了王真意图,想来行走江湖提真实姓名多有不便,是以有意隐瞒。又想王真日间所说的漕帮朋友,应是此人无疑,便寒暄道:“小弟初来乍到,何大哥多多照拂。”
何一顾见是熟人引荐,不予为难,道:“好说。你们先去会过货银,领了排号在岸边上候着便是。”
王真答了声:“是!”领着云瑰往岸边一个临时账柜走去,百步不到已至。
坐在柜桌后面是一个师爷模样的中年人,穿一件白色开边褂,面色暗淡,眼眶青黑,瞌睡连连,想是熬夜太多所致。他身后站着四个人,皆是左手擎了火把,右手捉了刀,一副凶狠狠地模样。王真将两人合凑一共纹银五十两奉上,谦恭道:“刘师爷,这是我和郭三的货银,请收讫。”刘师爷头也没抬,检验了一番银两,确认无误后唱道:“纹银五十两,收讫。”又用鸡距笔在一张硬黄纸上写就:“纹银四十两,排一百五十二,少退。”
云瑰拿了纸条一瞧,有些不解,问:“五十两写做四十两是何意?排一百五十二和少退又该怎么理解?”王真避重就轻:“‘排一百五十二’是指在咱们前面,还排着一百五十一人等货。‘少退’是货少可退的意思,即是说,如果轮到我们时盐已所剩无几,不够抵兑咱们的货银,那么缺少的部分予以退还。”云瑰颔首道:“这些甚易理解,只是莫名短少十两又是什么缘故?”王真无奈道:“短少的那十两,是给漕帮头目、巡逻官兵以及主管官的茶水钱;非如此,得不到一路通融。”云瑰淡淡一笑,揶揄道:“原来如此,竟是见了个新世面。”因见码头人影稀疏,又问:“此地虽然人来人往,但除去漕帮数众,排号之人不足一百啊,咱们前头怎会排出一百五十一人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