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序
  2006年秋天,我前往南京东南大学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没成想试考得一塌糊途。考完试后我垂头丧气地准备乘火车返回青岛,在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上路过一段南京城墙时,看着高大的明城墙心里觉得好奇,于是便下车走近去看那段城墙。当我近距离地观看城墙时,只见灰色的城墙壁上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小坑,旁边有人告诉我说,这是当年日本鬼子进攻南京时留下的弹坑。我凝视着城墙壁上的凹坑,忽然觉得当年的日本鬼子能把如此坚硬的城墙打出伤痕累累的弹坑,那些守卫南京的士兵是以怎样的意志来抗抵入侵的日本鬼子的坦克和大炮的呢。我站在那段城墙边上对着那些小坑肃然起敬,又从旁边的草地里摘了一些野花放在那段城墙边上,以此悼念那些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献身的勇士们。

  返回青岛后,我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当年日本鬼子进攻南京的时候,南京城曾爆发过非常短暂而惨烈的南京保卫战,继而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只是由于南京大屠杀过于集中而且残暴,以致于人们更多的关注南京大屠杀而忽略南京保卫战,于是我便萌发了写一部关于南京保卫战的小说的念头。由于南京保卫战的史料非常之少,客观地整理史料、真实地还原南京保卫战成为写作的必要条件。

  2007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工作之余便开始着手收集各种史料准备写作。在整理各种史料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其实南京保卫战并不是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也不是南京保卫战的结果,虽然两者在时间上有延续性,在过程上有关联性,但我认为即使没有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的结果依然不可避免,因为翻看战时日本鬼子的战训手册,明确记载了日本占领敌国领土后,实施大规模的强奸、抢劫与屠杀可以最大限度地瓦解敌人的士气,会极大降低本国士兵作战的伤亡。所以即便是现在,如果日本自卫队有机会进军华盛顿或者巴黎或者伦敦,大规模的强奸、抢劫与屠杀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日本人的本性决定的。

  纵观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悲情的结局,首先是因为淞沪会战后,能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都是在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残破部队,并且在淞沪战场撤退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士气就已经非常低落,能参加南京保卫战就已经是奇迹;其次,南京的地势是兵法中的绝地,周围也没有可以固守的高山险峰,南京的城墙根本不能承受现代兵器的攻击;最后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层的军事战略一再的失误。**过多的考虑国际观瞻,根本没有从固守南京的实际出发,没有明确南京保卫战的战略意图,唐生智也未完全领会**的真正意图,才导致唐生智在保卫南京时出现指挥上的失误。特别是**突然让他撤退时,他不能有效地控制部队,最终重演了淞沪会战撤退时的无序状态,损失过于惨重。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唐生智本人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对部队的掌控能力不够、兵力严重不足、只依托工事消极被动防御等。因此,唐生智该负保卫战失利的次要责任,主要责任仍然在于**,所以当保卫战后唐生智到武汉面见**时,**并未责罚他,但在以后的抗战中也没有再重用他。

  历史史料表明,1937年的抗战形势是复杂的,整个国家上至**,下至普通的百姓,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抗日战争怎么打。纵观**在抗战初期的表现,孤注一掷地在上海投入重兵组织淞沪会战,失败后混乱无序地撤退,仓促地组织南京保卫战,紧接着组织武汉保卫战,从中可以看出**根本没有指导全国抗战的战略思想,打到哪里算哪里。这种状况一直到武汉保卫战后,***发表《论持久战》才得以改观,《论持久战》也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导思想。国军将领如李宗仁、白崇禧、卫立煌等人,都非常推崇《论持久战》,白崇禧将《论持久战》归纳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对也十分认可这个观点,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协调全局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后来也成为**指导抗战的主旨思想。

  国家整整十四年的抗战是艰苦的,从九·一八事变到淞沪会战,到后来的南京保卫战,**军队虽一路溃退,但大都表现出中华民族视死如归的勇气,这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虽然**在抗战中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坚决抗战,时而又想与日本媾和,但**领导的国民政府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奠定国家在战后的大国地位,**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

  曾经很多次,我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面的广场上,凝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始终都没有勇气走进去,因为我不忍心去看当年被日军屠杀的国人的画面。今年是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83周年,谨以此书缅怀那些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献身的勇士们,不论是**人还是**人;沉痛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生命的国人们,不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的市民。本书是以**人的视角写作的,中间穿插英勇的**人为国牺牲的精神,是因为客观存在早期国共合作的历史,绝非凭空杜撰。

  在本书中,每个人都是矛盾体,上至**,下至普通百姓都处在相当的矛盾之中,无法辨别所处的环境,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搞不懂国家将向何处去,特别是当日本人打来了,包括**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何况普通人。

  写作本书的目的,除了缅怀与悼念,还要让后人意识到,当前的共和国来之不易,**领导国家建国的历史是曲折的、牺牲是巨大的、道路是漫长的、局势是复杂的、所面对的敌人是凶残的,绝非是荧屏上的抗战神剧所表现的那样轻松。

  写这部历史小说是艰辛的。从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历时整整13年,我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直在潜心写作,其间虽六易其稿,但仍觉得故事不太完美,文字表达远未达到我所期望的高度,对这段历史史实的研究也难免有认识偏颇与疏漏之处,因此只好自己给自己的著作作序。我并不期望能有多少人来读它,只是把它当作四十岁生命中的点缀,权当自娱自乐罢了。

  千磊

  2020年6月于济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