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灵氏家族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5章 灵氏家族 (1 / 2)
        卫康叔世家》·卫灵公·“灵”氏家族

        谥号,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个东西,是一种评价。当然,普通的人是没资格具有这种评价的。谥号所给予的一般是王室贵族,皇帝君主,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对他的一生下一个论断,言简意赅。谥号这种评价,很严重,你这一辈子做了什么事,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个字就给你定论了,好像带有一点民主的意思,不过是在国君死后的民主,后来秦始皇就把这个东西废掉了,“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也”。

        《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由此可知,谥号即有善谥,也有恶谥。天子、皇帝死后都会有谥号。像上面说得,国君死后,由新君和大臣们对死去的君主皇帝进行评价,秦始皇反对这一点,怎么可以呢?不允许对皇帝评价,不成体统,以后这个东西去掉,我为始皇,其后二世三世万世。

        到了现代,谥号这个东西没有了。但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议还有,只是更加直白了一些。

        譬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他的谥号是一个“桓”字,从谥法的角度上说,“桓”的意义主要是“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一是武功上很厉害,开疆辟土又能服人,一是私德上敬民恭敬。那么齐桓公大家都知道,尊王攘夷,存亡继绝,非常有功业,这个“桓”来评价齐小白没有二话。

        像齐桓这样的国君担当的起这个“桓”的评定,到了汉末有一个汉桓帝,看这个皇帝的作为很一般,或者说平庸的很,他怎么抵得上“桓”这个美谥呢,他在位期间虽说没有多大作为,但是当时有个著名的将领——段颎,在桓帝时为边将,与张奂、皇甫规一起与羌人作战,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大小战役一百八十余次,斩敌四万余,最终平定西羌,击灭东羌,彻底荡平了自东汉立国后就一直存在的羌人之患。也正是段颎等将地努力平羌,才让桓帝这个便宜皇帝得了个“辟土服远”的“桓”字谥号。

        再譬如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些都是褒扬的意味。由此见得,谥号在传统政治上,以德与事功为标准,对当时的执政者进行评价,因此历代的国君都很看重这个,关乎身后的声誉,在历史上你是怎么样的,就给你一个谥号。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上面所说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王室贵族死后,大臣们,相关部门展开讨论,怎么给君主做评价,有时候争论的很厉害。

        简单了解了谥号的一点常识,话回到主题“卫灵公”。“灵”,是当时卫国一个君主的谥号。

        这个“灵”,有好多种说法。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这样一看,“灵”的评价神神道道的,神经兮兮的,不算是一个好的评价。从历史看,称为“灵”的国君都是奇奇怪怪,与众不同,做了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怪事。如果哪个君主被定为“灵”,那就很严重了,做人做事乱七八糟的一个国君。

        1、楚成王

        《左传》上有个记载: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穆王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说的是楚国的楚成王。楚成王立太子后又要废太子,结果惹祸上身,被前太子发动政变,要杀头。你看政治就是这样无情,血淋淋的,没有亲情。成王临死前想吃熊掌,太子不干,赶紧的死,留全尸已经很够意思了。没法子,只好把脖子往绳子上一挂,死掉了,但是死不瞑目,要等一个谥号,给他“灵”,不瞑目,只好改“成”,乃瞑目。这就是楚成王,不是以“死不瞑目”来抗议,差点就被“楚灵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