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0章 卫地多君子
《卫康叔世家》·卫地多君子·咳咳
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武王伐纣成功,特别封商纣子,表示对前朝的尊重,考虑到天下还未完成一统,民心不定,于是安排管叔蔡叔在纣子的身边,名义上协助,实际上作监视的工作。后来武王死,成王即位,年幼,周公摄政,引起天下疑心,管蔡二叔不能忍,于是出兵勤王。周公兴师,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然后封康叔在殷商旧址,称为“卫”。
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保卫,捍卫,拱卫这些说法。汉书·地理志上表示,周公平叛之后,封弟弟康叔为“孟侯”,居“卫”。“孟”,一般意义上就是老大的意思,老大称为“孟”,老二“叔”,然后“季”。封康叔“孟侯”,就是康叔在政治地位上是诸侯的老大。还有一种说法“殷东五国”,这里的五国指的是“卫、宋、鲁、齐、丰”,而“卫”居首,而康叔还兼任周朝的大“司寇”。由此看,周朝建国初期,在重要的用人上,都是周的宗亲,“亲亲之道”,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人。在周公的心目中,康叔值得信赖,所以政治地位很高,封于卫,为孟侯,就是希望康叔协助周朝镇守天下,甚至有代天子出征的权力,拱卫大周,诸侯的老大。
比较齐国而言,卫国地处中原,得天独厚,有地有人有尊位,是周朝的自家人。而齐国,外姓功臣,齐又偏僻近夷族,土地少人少,但是太公治国有方,后来成为天下诸侯国之最富强,这个时候,天子赐“征伐特权”,齐太公的这个特权是凭自己的实力得来的,卫国自然就有,可见在周朝的心目中,自家人的诸侯国非比其他。
这样说来,卫国与鲁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鲁国为周公封国,卫国为康叔封国,都是坚定的周朝礼制的奉行者。孔子一生要么在鲁,要么在卫,积极宣扬自己的礼制学说。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卫国待得时间最长,周游列国十几年,在卫先后达十年之久,可见孔子是多么的喜欢卫国。连先于孔子的季札评价卫国都说“卫国多君子”,也见得在卫国周朝礼乐制度有厚实的基础,这也是孔子喜欢在卫的一个重要原因。孔子先后经历过鲁、卫、陈、蔡、齐、楚,虽然都不能得志,但还是寄希望于卫国能有所用,原因就是卫国这个国家的政治土壤与自己宣扬的儒家学说一脉相承。
孔子游列国,没有去过秦国、晋国,去过齐,但是被晏子排斥,去过楚,在楚国处处碰壁不讨喜欢。而秦齐晋楚,在春秋后期逐渐峥嵘,到战国更是史上七雄之国,哪一个也不是善茬。有趣的是这些在当时国际上风云争霸的诸侯国,都未曾接受过孔子学说的熏陶。比如鲁国、卫国、陈蔡等二流乃止三流末等国家,却是孔子流连的地方,而这些国家春秋初期尚有点“威风”,其后渐次衰落,内乱不止,终于发展为弱国,乃止大国附庸,这就很可叹。奉行周朝礼乐制度的周室宗亲国,孔子积极宣扬儒家学说的诸侯国,个个在国际上拿不出手。
卫国的历史上如果找一个贤明鼎盛的时期,只能算是卫武公了。但是卫武公的事迹只是在诗经中有许多的描述,在史料中很少发现卫武公的特别光辉,比之同时期的郑庄公可差的远。郑庄公可是千古第一霸,纵横捭阖玩的很溜,卫武公的形象比较而言非常单薄。卫国历史从现在看来,有所记忆的算是“大义灭亲”的故事,还有著名的卫懿公“好鹤”,普通人比较熟悉的,至于其他就差不多模模糊糊了。而“大义灭亲”,也没有帮助卫国振兴。从传说中的卫武公以后,卫国始终处于内乱纷争之中,过个十年八年,国君被刺杀了,兄弟相灭,儿子干死老子,大臣干死国君,都是这些个破事,找不到哪一个明君贤臣,对国家进行改革求变譬如齐桓公与管仲,没有这等人,也没有这等事,有的只是“父子相杀,兄弟相灭”。真是奇怪,奉行礼乐制度的国家却是频频发生这些事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到后来沦为三流国家或者被吞并,有其中的原因。
《卫康叔世家》中,太史公评价说“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差不多就想说,你看卫国这个老牌的诸侯国,周世宗亲国,整天把“尊尊亲亲”挂在嘴上的国家,都发生些什么啊,除了父子相杀就是兄弟相灭!人人都说“卫地多君子”,多有趣!哎,据说卫国几乎是个没有军队的国家,多君子呢。,,.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