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讲、孔子周游列国到底为了什么?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讲、孔子周游列国到底为了什么? (3 / 3)
        \t67岁: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

        \t68岁: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t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经过的路线今天看,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曲阜、濮阳、新郑、商丘、长垣、夏邑、淮阳(55岁至61岁)。二、淮阳、上蔡、叶县(61岁至63岁)。三、罗山、濮阳、曲阜(64岁至68岁)。

        \t孔子周游列国14年重点有三个点,这三个点是卫、蔡、陈。在这十四年间,他主要生活在卫、蔡、陈。从55岁到61岁的六年间,他生活和讲学在卫和陈之间,其间去过新郑、商丘、长垣、夏邑,回过鲁国。61岁至64岁生活讲学在今河南上蔡,并往返于上蔡和叶县之间。64岁至68岁在卫。

        \t前面我已经讲了,大家应该知道卫、陈、蔡、叶是什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易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叶、蔡、陈这三个点是传说伏羲画卦、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而卫是商殷故都的朝歌之地。

        \t这几个地方非常重要,孔子的思想形成就是他五十知天命之后,55岁高龄时,不畏艰难,坚定地重走伏羲氏走过的地方是为了什么?为了游览、游学和游仕?非也。为了建树他伟大的理想。

        \t这个理想就是构建完整“仁、义、礼”的三德体系,以仁德、义德和礼德为框架,构成人类个体层面的德性和德行,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性善论德道思想基础上,修正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道之理,达成人类继承、发展和延续之路,形成天德、地德、人德,即仁德、义德和礼德,三“德”正“道”的完备的“德道”思想体系,修正和消除长期以来一直潜移默化民众思想中的“道德”思想体系。

        \t以“德”正“道”,在“仁者、爱人,爱有差等”的仁·爱思想基础上,体现天德、地德和人德精神的秩序和制度,以实现孔子预想建树的,伟大的最高理想—“大同”世界。

        \t在大同的世界里,首先国家是高度集权统一的“家天下”。在家天下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用仁德以敬天下亲,所以君对民常怀仁慈的笑脸,并以自贱其身的“仁德”正“天道”,仁爱下民。在地,民当以继善之心,仁爱一切,以“义德”正“地道”。在人,人当以成性之仁,爱人人,以“礼德”正“人道”。

        \t并以“仁、义、礼”三德为标准,建构完整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以达成高度集权统一的“家天下”,达成一个有等级,有仁爱,有“德道”,有义理,有礼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修身,大“德”致行,天下为公的“家天下”。

        \t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的理想很伟大,但事实上他所理想建立的“家天下”并不是人民的“家天下”,在他死三百多年之后,他的“家天下”终于得以实现,并从此左右中国人思想两千多年。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左右中国人的思想长达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并仍以宏伟的气势向世界和后人传播。为什么?

        \t其实这不是孔子有多么伟大,神圣,这个力量来自《易经》三易。《易经》三易是贯通华夏文明五千年不死的惟一血脉,可以说没有《易经》三易就没有中原文化,没有中原文化就没有华夏文明,也可以说只要《易经》三易不死,华夏文明仍将以宏伟的气势向世界和后世传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