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共育有14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封建皇位继承制惯例,这三个嫡出的皇子最有资格接李世民的班。其中长子李承乾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位第一人选。
根据周礼嫡长子继承制的旧规,早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时,就已立年方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
9年后,被逼逊位的太上皇李渊崩逝,唐太宗居丧期间诏命太子承乾暂代自己处理政务,太子虽只有17岁,但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且有章有法。见太子如此能干,似乎很有行政才能,太宗心里很感欣慰,对自己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十分满意20岁前的李承乾表现得颇为优秀,亦很有上进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性格中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逐渐显露出来,日渐沉溺于声色犬马中,厌倦学习,不思进取,变得骄奢淫逸起来。
《唐书》记载,太子承乾沾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喜好声色,沉溺歌舞,整日里挟妓冶游,放浪形骸,而且性格也变得异常残暴,动辄酷虐下属,好几次出手伤人,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但他在太宗及文武大臣面前,又非常善于伪装自己,装扮出一副百毒不侵的谦谦君子模样,与人交谈常满嘴的忠孝节烈、仁义道德。
毕竟纸包不住火。时间一长,目光如炬的唐太宗终于觉察到了李承乾的不良习气与伪善行为,最初还以为年轻人都做过荒唐事,希望他知错能改,后来发现他愈发荒谬绝伦,已无可救药,便产生了废黜太子、另立贤儿的想法,张员郎又站在太子这边,所以张家就快要大难临头了。张俊已经认命这不是现代了所以得想办法救自己命所以想了一下历史,还好当初读书的时候历史老师是个美女。所以其他科目差,唯独历史是课代表。所以才想到自己老爹和太子站队。哎这可要命啊太子要造反啊。得想办法补救!李世民是唐初的一代英主,虽然靠非常手段夺得皇位,但他称得上雄才大略之君,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才能,但他也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尤其在立皇储一事上他就屡屡出现失误,立一个坏一个。
太宗英明神武,自然希望自己的继承者也是个聪明能干之人。他见太子承乾着实难成大器,便有了“改张”的想法。
他在心中将3个嫡子逐一梳理一遍,发现魏王李泰各方面都优于承乾,便打算废承乾改立李泰。
李泰确实聪慧过人,又极擅察言观色,对父皇的意愿自是心领神会,为博取父皇的欢心,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投其所好,他仿效古代名王的做法,广招学识出众的宾客,养在府里,集思广益,致力著述。
李世民是唐初的一代英主,虽然靠非常手段夺得皇位,但他称得上雄才大略之君,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才能,但他也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尤其在立皇储一事上他就屡屡出现失误,立一个坏一个。
太宗英明神武,自然希望自己的继承者也是个聪明能干之人。他见太子承乾着实难成大器,便有了“改张”的想法。
他在心中将3个嫡子逐一梳理一遍,发现魏王李泰各方面都优于承乾,便打算废承乾改立李泰。
李泰确实聪慧过人,又极擅察言观色,对父皇的意愿自是心领神会,为博取父皇的欢心,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投其所好,他仿效古代名王的做法,广招学识出众的宾客,养在府里,集思广益,致力著述。
他主动游说太宗,争取到他的恩准,主持编撰《括地志》一书。历时4年,这部煌煌巨制《括地志》终告完成。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囊括了大唐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唐太宗见李泰居然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奇书,大为高兴,诏令将书收藏于皇家秘阁,对李泰厚加赏赐。
随后,太宗下令每月增加给魏王府的月例(钱物),数量甚至超过了太子东宫。
李承乾见魏王府的待遇已经超过了自己,预感到父皇可能要让魏王李泰取代自己,又气又急,恶向胆边生,遂铤而走险,派刺客暗杀李泰,不料一击未中,谋刺不成,又图谋造反。
他召集对太宗有怨气的叔父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一批王公大臣,结成死党,经常暗室密谋,准备举兵造反。正在他们紧锣密鼓准备图谋不轨、杀入宫中夺取皇位时,突然爆发了齐王李祐谋反事件。
齐王李祐是太宗的五子,封在齐地,兼任齐州都督,他也在暗中觊觎太子位,同时招兵买马,积蓄力量。贞观十七年(643),他和舅父阴弘智一起发动了叛乱太宗震怒,命宿将李勣率大军讨伐。齐王的兵马本是乌合之众,他与阴弘智都不懂军事,更不会指挥打仗。李勣率九州兵马大举袭来,在其重兵打击下,齐军很快土崩瓦解。齐王祐被押回长安,被父皇赐死于内侍省,阴弘智等同党44人均被处死。
齐王李祐造反案牵扯到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亦称纥干承基,突厥人),他同时也是太子李承乾的心腹死党,因此他被逮捕下狱,后被**。贺兰楚石为了活命,便把太子承乾阴欲谋反的事全都招了出来。
唐太宗做梦都没想到两个儿子都要反叛他,非常惊骇。他命丞相(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严查此事,结果查询出贺兰楚石所供完全属实。太宗怒不可遏,亲自下了道诏书,宣布废黜掉承乾太子之位,贬为庶人,将其囚禁于右领军所,永不赦免,赐死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协同作乱者一律斩首。一场未遂政变就此被平息。
承乾之乱破产后,魏王李泰大喜过望,极力奉承太宗,想早日被立为太子。李泰想当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臣的反对,他们觉得李泰两面三刀、口蜜腹剑,说话不足信,主张立晋王李治为储君。后来,李世民发现李泰为人阴险,手段卑劣,竟去胁迫性格仁弱的晋王李治,逼其知难而退,不禁心灰意冷。他忽然又想起废太子承乾曾说:“我贵为太子,夫复何求,今日谋反全因魏王所逼。如立他为太子,正合其奸计”。想来想去,踌躇再三,他决定不再考虑立李泰为太子了。
李治、李恪都是太宗之子。李治是嫡出,李恪是庶出。他俩的优缺点、长短处太宗亦心知肚明。史载,李恪善骑射,文武俱全,“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很喜欢文韬武略俱佳“荚果类我(各方面都很像我)”的李恪,并有意栽培,封为藩王,让其历练成长。李世民对李恪寄予很高期望。李治为人软弱,没有主见,缺乏雄主才略,恐难担起社稷重任。这一点,唐太宗倒是看得清楚,于是打算放弃嫡子李治立庶出的李恪为太子,将来由李恪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积极为其外甥争位,朝臣中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废嫡立庶,太宗虽觉李治很不理想,但也只好立他了。随后,他放弃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他这样做,亦属逼不得已,却为后来大唐政局埋下重重隐患。
太宗下令监禁魏王李泰,正式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649年,服食丹药过量的唐太宗突然崩逝,晋王即位,是为唐高宗。正文历史是这样的。但是张俊觉得自己来到这里会不会印象历史的改变?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