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察子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察子 (1 / 2)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初四,开封城里大雪纷飞,天上看去,整个都城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偶尔一阵风吹过,鹅毛大的雪片好似喝醉了酒探头探脑摇曳着,最终不情愿地飘入鳞次栉比的店家或民宅里。

        都城太平日久,城里大多人还在欢天喜地过着年,这对做买卖的来说是难得的好时光,即使天公不作美,街道上每天熙熙攘攘。大相国寺地处都城中心,更是人群比肩接踵。这大相国寺历史渊源流长,号称“五百年古寺”,初名“建国寺”,唐朝睿宗亲敕令改为“相国寺”,之后三百余年,香火长盛不衰。真宗即位后,继续扩建,内部金碧辉煌,香客络绎不绝,商贾看到机会,争先恐后在附近开店,这一带隐然成了京城商贾中心。京城的商贾中心自然就是天下的商业中心,寺内的宝相庄严与寺外的买卖世俗合在一起,居然丝毫不违和,大相国寺更是声名远播,已成为京城一景。

        大相国寺东大街路口李家炭行尤其是人声鼎沸,店里几个火炉炭火加得比往日更旺。直到过了午时,到了午饭节点,店里的客人才逐渐稀少。店小二王顺目送最后一个客人走出后,也跟出店门,眯着眼睛向西望去,看着一拨拨的食客吆五喝六,作揖拱手互相让着走进西街上几家酒肆饭店。

        王顺返回店里,看本店临时雇用的的几个小工都还在忙里忙外,有的在整理碎炭,有的在准备送货。他一闪身走进柜台,拿出一刻之前收到的驿递牛皮袋,上面标着“李家炭行”字样,拿出里面的信函,开始一件件检查外封。

        李家炭行,乃大宋昔时武德司也即今日皇城司的一个暗哨。太祖当年成立武德司乃为了刺探边境军情,发展至今,连宫禁宿卫及刺探监察都管了进去。王顺入禁军三年,上级看他机敏伶俐,推荐他入了皇城司,现已经在李家炭行这个据点值守了一年多。

        暗哨除了收集舆情,还有两项重要业务,一项就是为暗谍下达指令或提供补给,只要切口对上了,甭管对方是什么人,王顺就会把皇城司转来的密封的指令递给对方,或者给予靡费。至于哪些暗谍能给李家炭行接洽,接收的任务是什么,却是王顺不能够知晓的,别说王顺,恐怕就是上司李成副尉也无权一一知晓了。

        暗哨的另一项业务就是接收暗谍密函了,这些密函与日常普通邮递混在一起,但是都在外封上带了特殊的记号,而检出这些带有记号的密函就是王顺的工作之一。王顺翻看着这一件件快递,里面大多是东家李成的家书,夹杂着几封李成外地同僚友人的书信。在翻来覆去仔细审视了所有的外封两遍之后,王顺几乎要相信今日没有任何需要上报的机要。

        驿递牛皮袋里最后一件物事是个竹筒,上面居然没有收信人,只有“大相国寺东大街路口李家炭行”,字迹甚是一般。王顺拿在手上先看两端,一段是竹子末端,死死封着,另一段仅用一段红色蜡密封,极普通的一个递角,看上去里面不像有什么机要情报,蜡封端口用筷子一捅便能打开。王顺差点儿就要除去蜡封时,赫然看到封口处几枚若有若无的指甲印,眼神霍地一跳。这五枚指印,其中三枚比较细,不细看难以发觉,横着上中下各一枚排成一列。旁边两枚却极为粗大,非常明显,将三枚细印从左右各包了进去,形成了一个“日”型。

        王顺皱着眉头,如果只是一些细的印痕的话,管它三枚四枚,不管怎么排列,王顺都知道该交到哪里。譬如,三枚竖着排,是关于地方舆情,不甚紧急,一日之内交到八里之外顺天门的赵家糖行即可;两竖两横四枚的话,是关于边境军务,比较紧急,是要即刻交到两箭地之外西大街上刘乔子教坊那里的。

        王顺仔细回忆,自己在皇城司受训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的指甲图案。难道这本来只是一封普通递角,印记只是哪个递卒无意中指甲按上去的,或者无聊时拿着递角练吹箫时牙齿磕上去的?或者的确是暗谍发来的,但是暗谍自己弄错了记号?

        王顺百思不得其解,思索片刻,最后抱定了宁可谨慎也不要错漏的心思,拿起竹筒,走上二楼,到东家李成门外。

        “副尉,王顺有事请见。”

        “何事?!不是说过,只要在司外,即使无人,也勿要称官名。”

        “是”,王顺知道上司被叫起不爽,估计李成昨日又去了某家瓦肆吃酒,只好咽了口吐沫,“是一封递角,小的看不明白记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