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孙思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孙思邈
        阳光灿灿,照照亮了大地,地上金煌煌的两个光头和尚肩头的漫步者。

        没错这两个和尚正是多难和唐玄奘,此时多难心情不错昨晚他多次缺认了他救的是唐玄奘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一直不错,因为他可能成佛了哈哈哈不用系统了等老子到了西天,这跟上唐玄奘还不粘上光,不要太高看门的也行哪也是个佛,如果系统知道他的想法只能呵呵宿主你想多了。

        多难看了看唐玄奘真是看一遍便高兴一下,看了看天空便对唐玄奘道“师兄你饿吗,师弟这里有吃的”

        唐玄奘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师弟我这肚子真有些饿了”

        多难“没事没事师弟我的背包里还有许多吃的,你等我去打一些水来”说着快速的跑到小溪旁拿起自己的小刚郭,有拿出几包泡面。

        唐玄奘见了舔了舔自己的嘴角,昨晚他可是吃了这泡面味道很不错。

        没一会泡面便熟了“玄奘师兄熟了赶集来吃”。

        两个和尚吸溜吸溜的吃着泡面的时候只见一个道士向这边走来,等走进来,多难便看到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道长。

        只见这老道士就直看着这多难,看的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咳咳大师要不也吃点”。

        老道士“哪怎么好意思”,说着便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了一双筷子,他也不要碗直接就在锅里吃,只看的多难嘴角直抽抽。

        等吃的差不多了老道士才说“贫道孙思邈多谢两位法师”。

        这可把多难惊到了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1][2][3]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初,孙思邈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不但如此他还非常聪明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1]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1]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1]。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6]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