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李春发楼与乡村爱情故事 (3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52章 李春发楼与乡村爱情故事 (3 / 8)
        当然,这种李春发楼是不可以交易的,在特定条件下,将会有大明朝廷收回。

        最终解释权在皇帝陛下手中。

        这种楼之所以叫李春发楼,而不是朱富贵楼,主要是为了让人一下子联想到这种楼房坚固耐用,安全可靠。

        当然进一步,也是因为,朱富贵知道再过几十年,下一代,或者下两代的年轻人肯定会嫌弃这种只有小户型的房子。

        1954年,苏联曾建立了大批的从法国“廉价社会住宅”的样板楼移植的简易住宅。(如图)

        这种被称为“赫鲁晓夫楼”的建筑解决了大量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让他们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中乔迁了新居。

        但这种小户型的住房,被赫鲁晓夫引以为骄傲的象征的住房,在年代明显的暴露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舒适生活理解的矛盾与冲突。

        曾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解决了突出住房危机的社会矛盾的“功臣”成为了落后的象征,被大面积拆除。

        李春发楼当然要比赫鲁晓夫楼要进步得多。

        不但外观是中式复古建筑,内部的面积也要大不少。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大明虽大,但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住大豪斯。

        就好像苏联虽大,还必须建造赫鲁晓夫楼一样。

        赫鲁晓夫楼的面积只有30-46平米,层高只有2.5米,将极简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房屋内所有不必要的装饰物和功能一律取消,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