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等的德行 (3 / 4)
当初‘鞍之战’,除了为郤克报仇,就是为了救援鲁国。没想到好不容易收回的‘汶阳之田’,刚刚过去七年,如今晋国一句话,就要还回去,岂有此理?
季文子满腹牢骚,送别韩穿的时候,为他设宴送行,私下里对韩穿说:“大国处理事务合情合理,诸侯感念恩德,没有二心,因此成为盟主。汶阳之田,原本就是鲁国的土地,‘鞍之战’后,大国命令齐国把‘汶阳之田’还给鲁国。现在又要还给齐国,岂不是失去信用?没有信用则没有道义,没有道义则失去诸侯。七年之中,忽而给,忽而夺,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接着,他又打个比方:男人前后不一,尚且失去配偶,何况是霸主呢?
这话有道理,但韩穿只是奉命行事,没有决定权。
既然能让鲁国退回‘汶阳之田’,其它诸侯得到的土地,恐怕也难以保存。
晋景公为了讨好齐国,却惹怒鲁国,失去了诸侯的信任。等到他死后,没有一个诸侯主动去送葬,大家对他这种反复无常之举实在厌恶,甚至痛恨。
中国自古讲究信用,这是优点,也容易成为缺点。在这个世界政坛风云变幻的年代,碰上一些卑鄙无耻不讲信用的国家,吃亏的往往是我们。
诸侯的叛心,让晋国感到恐惧,毕竟不是个别国家心怀不满,而是集体造反。
公元前583年冬季,士燮到鲁国访问,请鲁国出兵讨伐郯国,理由是郯国背弃晋国,侍奉南方的吴国。
其实,此事也不能全怪郯国。
因为在公元前584年春,吴国伐郯。当时的吴国虽然称不上多么强大,吴王寿梦年轻有为,收拾郯国还是很轻松;晋国并没有出兵救援,郯国打不过,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改换门庭,侍奉吴国。
当时,季文子就曾感叹:“中原诸国不能镇慑蛮夷,蛮夷却来进攻,又没有人对此担忧,这是因为没有好国君的缘故啊!我们恐怕要灭亡了。”
季文子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楚国是南蛮,吴国属于东夷,都曾强盛一时,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则属于西戎。但诸侯被灭亡,为时尚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