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缺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郤缺 (1 / 2)
        再说晋国,自从弑杀晋灵公,改立新君晋成公,北方抵御赤狄、白狄,西方时刻防备秦国,更多的精力,则放在南方,与崛起的楚庄王争夺郑国,争夺霸业。

        但是,弑君的恶果,让赵盾时刻提心吊胆。他毅然让出了赵氏掌门的位置,把赵姬的儿子赵括推到前台,同时推荐赵同、赵婴为公族大夫,在朝为官。

        赵氏一门,权力膨胀。

        公元前601年,赵盾或许病逝,或许退休,总之,让出了中军帅的位置。他相信,身后之事,已经安排妥当,赵氏家族的危难,被自己消弭于无形。

        当时的中军副帅是荀林父,老成稳重;上军将是郤缺,赵盾的铁杆支持者;上军佐是新人先毂,先轸的重孙,先克的儿子;下军将是栾盾,晋国大家族;下军佐则是胥克,胥臣的后代。

        按照常理,作为中军佐,荀林父就是未来的接班人;但是,赵盾不按常理出牌,把中军帅的大权,传给了上军将——郤缺。

        郤缺,前面已经多次介绍过,著名的成语‘相敬如宾’,就出自他和他媳妇。之后被胥臣发现,推荐给晋文公,在‘箕之战’中生擒白狄君,从此步入政坛。

        赵盾执政后,除了先克,就属郤缺最支持他,而且,郤缺很有见识。说实在的,有才无才不算什么,关键是否听话,郤缺对赵盾唯命是从,更加受到器重。

        当初卫成公不朝拜晋国,晋国讨伐,卫国反击,甚至进攻晋国的本土。晋襄公一怒之下,瓜分了卫国的匡邑和戚邑,之后卫国一直恭恭敬敬,不敢失礼。

        公元前620年,郤缺劝说赵盾:“过去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现在已经顺服,可以还给它了。背叛了不讨伐,何以显示威?顺服了不抚慰,何以表示怀?无威无怀,何以显示德?没有德,如何主持盟会?您作为正卿,主持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打算怎么办?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何不使归服的人歌颂您?”

        确实有见识,既要示威,也要怀柔,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当然,最终还要回归到‘德’,以德服人。

        如今的赵盾位高权重,最缺少什么?缺少好名声。

        郤缺的话,直点要害,溜须拍马的水平不一般。赵盾听了很高兴,第二年春天,派那位使者解扬去卫国,宣布把匡邑、戚邑还给卫国。这两个地方,在春秋中后期大名鼎鼎。另外,当初给公胥池自申地到虎牢的封地,也还给卫国。

        此举让赵盾的贤名播于诸侯,郤缺更加得到信任。

        公元前612年夏,由于蔡国没有参加新城之盟,郤缺率领上军、下军伐蔡,并且说道:“国君年少,不能因此懈怠。”6月初8日,攻入蔡国,迫使蔡国签订城下之盟。

        郤缺深谙为政之道,紧跟赵盾脚步。

        公元前601年,赵盾临终前,越过荀林父,把中军帅的位置交给郤缺,可见对他多么信任。作为罪臣之后,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历经近三十年,终于修成正果,着实不易。

        当然,赵盾有他的目的:由于‘弑君’的缘故,赵氏面临潜在的危机,他相信,只要郤缺在,赵氏无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