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蛮夷也 (4 / 4)
当然,现在的中原诸侯是不会参加的,他们的心底,楚国永远是‘蛮夷’,茹毛饮血,不值一提。直到他们被楚国大军打怕以后,最终不得不屈服在楚国麾下。
最典型的,就是蔡国和郑国。
这次去参加盟会的,都是江汉流域的小国,迫于楚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去,不敢不去。
但是,有两个被邀请的国家没有到会。
一个是黄国(嬴姓,位于河南潢川县隆古乡),据说源于黄帝轩辕氏,距离楚国很远。楚武王派薳章去责备几句,最后不了了之。二十年以后,齐桓公崛起,黄国与江国投靠了霸主齐桓公,得以暂时保存;等到齐桓公去世后,公元前648年,黄国最终被楚武王的孙子楚成王灭掉。
另一个就是随国,汉水流域最大的姬姓国。
如果是一般盟会,随侯也可以派个代表。但是,楚国擅自称王,性质就不同了。如果去,就表明支持楚国,对抗周天子;不去,就要被这个不讲理的国家攻打,两边都得罪不起啊!
权衡利弊,随侯最后还是没去,也没派代表参加。
无论如何,‘楚王’这杆大旗竖了起来。江汉诸国的到来,让楚武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唯独比较强大的随候不给面子,这让他很恼火。
从此以后,楚国历代国君,都称王号,天下一直是‘二王’并存的局面。中原的真王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无可奈何;南方的假王,东征西讨,搞得风生水起,甚至带着军队,到洛邑问鼎中原,比‘真王’还有王者之气。
但是,孔夫子对楚国私自称王的做法绝不原谅。你自己封王我管不着,我怎么写史册,你也管不着。修订《春秋》的过程中,一直称楚王为楚子,对于这个冒充者从不承认;《左传》也跟随孔夫子的思想,称楚王为‘楚子’。
‘打铁还须自身硬’,一切要靠实力说话。‘蛮夷’之邦,不懂礼,后来诸侯也习惯了,称之‘楚某王’;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跟随历史潮流,默许了楚国自封的王号。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