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崤之战 (2 / 3)
        公元前627年4月13日,按照现在的农历,应该是二月,正当春寒料峭,崤山之中,隐藏了一丝萧杀。

        晋军,在崤山设下了埋伏圈。

        前面也说过,‘春秋’之前,两国交战,要事先约好时间、地点,有多少兵力自己决定。大家明刀明枪的正面交锋,谁也别耍滑。前面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就是这一类型,没有什么诡谲的战略战术,靠实力说话。

        先轸担任元帅后,大手一挥,原来的作战规矩全部作废,不管用什么招数,只要胜利就行。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不要过程,只看结果。

        作为元帅,先轸绝对是一流的。他没有拘泥于前辈的阵地战,没有排列成方阵圆阵尖阵,而是转变思路,改革创新,利用天时地利,给战争增添无穷变数。‘城濮之战’,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挥才华。

        这次‘崤之战’,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是一次精彩的,利用地势的‘伏击战’。所谓‘天时不如地利’,伏击地点选择的非常理想,开古今战争之先河。后来的许多伏击战,都选择在狭长险峻的山区。

        元帅先轸的高明之处,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不拘一格。

        这一战术其实很简单,居高临下,堵住两头,攻击中央。滚木雷石,从高处如雨点般扔下去,基本就能消灭一半;剩下的,趁着他们惊魂未定,一顿冲杀,等着收获吧。

        说起来简单,如果胸中没有韬略,没有对地形地势的掌握,也难有精彩的伏击战。近代,中国人民**把这一战术发扬光大,伏击日本鬼子,把那群畜生打惨了,典型的就是‘平型关大捷’。

        可以想象,秦军大队人马,像一群蚂蚁一样,在山林中迤逦穿行。道路崎岖,行伍散乱,即使派遣哨兵探路,苍茫林海,上哪儿找敌人的影子?

        这种环境,总给人一种阴森神秘之感,充满恐惧。作为一名统帅,孟明视并非一无是处,他四面观察,忽然忆起昔日蹇叔的话,立刻感觉到了危险;但是,山路崎岖蜿蜒,想撤军都无法回头,只能硬着头皮前进,希望老天保佑。

        正当秦军急匆匆跋涉的时候,突然,鼓声震天,回荡在山涧;林木之中,到处飘荡着晋国大旗。隐藏多时的晋军,高呼着,把滚木礌石从山上砸了下来。

        秦军懵了,‘三帅’懵了,战马也懵了!这里真的有伏兵,怎么办?四面悬崖峭壁,喊杀声回荡耳边,却连敌人的长相都看不到,即便有降龙伏虎的本领,也无法发挥半分水平。

        这不是战争,完全就是一场屠戮,一方为刀殂,一方为鱼肉,没有一点儿还手的余地。死,没什么,但这么毫无还手之力,被人砍瓜切菜般的杀戮,窝囊啊!

        崤山之中,瞬间成为修罗场。秦军士兵,还没看到敌人,就被砸死;没来得及抬头,就成为肉泥;没来得及呼喊,箭如飞蝗而来。无论多么勇敢,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只有挨打的份,如何去战?铁人,也将成为一堆废品。

        秦军将士,死不瞑目啊!只因秦穆公听信一面之辞,多少冤魂,埋葬在崤山深处,从此无法回归故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