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战争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舌尖上的战争 (2 / 5)
        曹共公、卫成公长期被囚禁,这两个国家处于灭亡边缘,晋文公甚至要求周襄王杀掉卫成公。太过分了,郑文公把一切看在眼里,内心恐惧而不满。

        毕竟,当初他也对重耳无礼,还差点杀掉他们。谁敢保证,今朝如日中天的晋文公,不会对他实施报复?所以,郑文公暗中与楚国也有些瓜葛,不清不楚。

        郑国与楚国,原本就是亲戚,郑文公的夫人,就是楚成王的妹妹,双方不可能一点儿来往都没有。

        郑文公脚踏两只船,又不参加翟泉会盟,这激怒了晋文公。新怨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他决定伐郑,要彻底打服这个叛来叛去的家伙。

        郑国在战火里摸爬滚打惯了,哪那么容易攻打?

        公元前630年春,晋国试探性的进攻郑国,取得一定成果,但并不显著。这次出兵,让晋文公认识到,要攻打郑国,并非易事。

        伐郑,是必须的,不能纵容倒向楚国的投降派。

        晋文公思前想后,并没有再邀请各路诸侯,而是联络秦国,请秦穆公发兵,共同伐郑。

        这两位,都堪称一代枭雄,关系不错,惺惺相惜;而且秦穆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帮姑爷打仗,也义不容辞。

        9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各自率领大军,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晋军驻扎在函陵(山名,今河南新郑市铁岭村附近),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

        秦、晋两国大军,黑云压城,气势汹汹,大有不灭郑国誓不回军的架势。

        一个晋国,就很难对付,如今面对秦、晋两国大军,郑国内部人心惶恐。怎么迫使他们退兵呢?郑文公聚集一群‘肉食者’,讨论来讨论去,茫然一片。

        危急时刻,有个叫佚之狐的大臣,给郑文公推荐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烛之武。

        佚之狐何许人?历史没留下他的个人资料。他认为,烛之武是个人才,长期被埋没;只要派此人去面见秦穆公,凭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说退秦军;秦军退走,晋军孤立,必然不能持久,郑国之危自解。

        烛之武,郑国人,一般认为,‘烛’是个地名,‘之’是个虚词,武是他的名字。至于原来姓氏,难以考证,现代烛姓很少见,都认烛之武为先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