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的垫脚石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文公的垫脚石 (1 / 4)
        公元前636年冬,周襄王逃到郑国的汜地(今河南襄城南)避难,暂时安定下来。

        对于周襄王的到来,虽有芥蒂,郑文公也没有借机戏谑嘲弄,而是好酒好肉的招待,还问候天子的官员,检查供给天子的用品是否齐备安全等,然后按照臣子礼节,向周襄王汇报了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这么做,可谓尽到臣子的本分,不像个拘捕天使的。

        面对郑文公的热情招待,周襄王挺惭愧。想起昔日不听富辰苦劝,一意孤行,借助隗狄的势力攻打郑国,到如今,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求助郑国。

        没办法,大本营被占,必须想办法夺回来。

        当时齐国衰落,天下没有霸主,周襄王首先想到的,是鲁国。他派使者对鲁僖公说:“我缺乏德行,得罪了母亲宠爱的儿子带,现在避居在郑国的汜地,以此告诉叔父。”

        周襄王与鲁僖公之间,也不知差多少辈了,并非叔父关系,不过周天子对待同姓诸侯,都称之‘叔父’;对待异性诸侯,比如齐国,一般都称‘舅父’。

        鲁国实力弱,距离远,对于洛邑的内乱无能为力,只能把此事记入史册,派使者象征性的慰问一下。面对天子使者,贤臣臧文仲回答:“天子在外蒙尘,岂敢不赶快去问候?”

        当时,开明而又有野心的,要数秦穆公和晋文公,而且,这两个国家人才济济,实力强劲,距离东周较近。最关键的是,他们都野心勃勃,想开创自己的时代,成为第二任霸主。

        于是,周襄王派简师父(‘父’是尊称)向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向秦国报告,请秦、晋来勤王。

        秦穆公早有挺进中原的雄心,却没有付诸行动,一者秦岭黄河阻隔,路途遥远;再者中间隔着晋国,还有一些分散的戎狄部落。这次接到周襄王的邀请,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发兵。

        公元前635年春,秦国大军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送周襄王回朝。

        再说晋文公,即位以来,减免赋税,宽免劳役,救济贫困,布施恩惠。一系列的仁政,让全国百姓都很高兴,终于盼来一个好领导,晋国有希望了。

        但晋文公并不满足于国内,周天子的位置是不敢想,但齐桓公称霸的做法,可以借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