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介子推的清明 (4 / 6)
我还是相信《韩诗外传》的记载,因为以介子推执着的忠君思想,完全能做出这种‘傻事’。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能发掘到更多的更有价值相关史料。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即将渡过黄河回国,狐偃担心自己的过错,决定离开。直到重耳把碧玉抛入黄河,立下誓言,狐偃才改变决定,跟随回国。
狐偃辞别的时候,介子推正在船上,听得一清二楚,笑道:“上天在支持公子,子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趁机向国君索取,耻辱啊!我羞于和这类人为伍。”
当初跟随重耳逃亡的人才很多,虽然大家没有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但也有攀龙附凤之心。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嘴上念叨退隐的,最终放弃了退隐;嘴上没念叨退隐的,如介子推,已经有了去意。
回国后,介子推没有再鞍前马后的跟随晋文公,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回到了老母亲身边,以尽孝道。
晋文公即位之后,地位瞬间改变,杂七杂八的事,一起袭来,差点被烧死。等到赏赐功臣,却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可以想象,连鞍前马后的壶叔都等的不耐烦,何况是默默无闻的介子推呢?
介子推可不像壶叔那样,主动邀功请赏。《左传》记载: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晋文公开脱责任,认为当时王室发生甘叔带之乱,周襄王逃离王城,居住在郑国的栎邑(今河南禹州市)。晋文公想要勤王,又担心国内不稳,所以忽略了介子推。
这,不是理由。
或许,在晋文公的潜意识里,介子推没有让人信服的仁义道德,没有能够扭转乾坤的绝妙好计,属于‘三赏之后’的人员。
这是轻蔑,是对介子推人格的侮辱。
他可以穷死,可以饿死,可以粉身碎骨,但不能被侮辱,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历史,总是被这种人点缀的更加璀璨。
对于狐偃、壶叔的做法,介子推从心底瞧不起,认为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