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致命误判 (2 / 4)
他认为:“坚固的树木在于开始,没有好根基,终究要枯萎掉。君临国家的人,必须要知道喜怒哀乐的礼节,用来教育民众。服丧期间不哀痛却想求得君位,难以成功;趁国家动乱想回国执政,将有危险。凭借国丧而得到君位,依靠动乱而得以回国,这样必定会放松道德的修养,与喜怒哀乐的礼节相违背,如何教育民众?如何当国君?”
啰嗦这么多,都是废话,如果真的修养道德,真的知书达理,那就永远不要回国,永远超然物外。
重耳说:“如果不是国丧,谁有机会继承君位?如果不是动乱,谁会接纳我?”
狐偃说:“我听说,父母故去是大丧,兄弟间有谗言是大乱,大丧大乱是不可冒犯的。如今你正处于这种境地,只怕很难成功。”
如果贤能,为国为民,问心无愧,有必要担心这些吗?至少回国即位,稳定朝堂,安葬父亲,抚慰民心,这才是忠孝之举。以道德为借口,虚伪!
于是,重耳出去接见屠岸夷,对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父亲去世后,又不能回去操办丧事,加重了我的罪过。实在对不住各位大臣,我冒昧的辞谢你们的建议。安定国家的人,要亲近民众,处理好邻国的关系,还要体察民众的情绪以顺应民心。如果是民众认为有利,邻国愿意拥立,大夫们都服从,我重耳才不敢违背。”(《国语》)
当初选择狄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方便回国,现在机会来了,却断然放弃。可惜啊!
对于这次放弃,后世评判不一,有赞赏,也有批驳。
假如重耳这次回国即位,将是什么结果呢?至少不用四处流亡;能否战败楚国不一定;能否称霸诸侯不一定;晋国的未来将如何,也不一定;很多都无法确定。
当然,一切都是假设,历史不承认假设。
回国即位,主持公道,把晋国带入辉煌,这就是最大的孝,也是他应该负的责任。
然而,重耳没有趁机回国继位,却选择了放弃。担心邻国不满,担心大臣作乱,担心百姓不服,前怕狼后怕虎,都是借口。
最高点的座位只有一个,是宝座,也是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前车之鉴,被炸死的还少吗?比如齐国的公孙无知,郑国的郑昭公等。即使重耳后来风光回国,还差点被烧死。
如果他洁身自好,终老泉林,确实值得钦佩。然而,一切托辞,都是苍白的,不可信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