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路在何方 (1 / 3)
春秋早期,史书终于有了陈国的记录,不过并没有什么耀眼的业绩,还是从内乱开始。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54年,陈文公圉元年,他娶了蔡国女子,生了个儿子,取名为佗,称之陈佗。不过,他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陈国的历史,将因他而改变。
公元前708年冬12月21日,陈桓公鲍重病,由于国内纷乱,两次通知鲁国。第二年,陈国还跟随周桓王伐郑,结果在繻葛惨败。
按周朝礼制,父死子继,太子免将继承君位。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权力交接的时候,也是内政最混乱的时候,四面危机重重。这一时期,总会有一些野心家,不顾亲情,丧心病狂,要夺取政权。其中最危险的分子,往往就是身边的叔伯兄弟。
陈桓公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给太子免和大臣五父交代身后事。
他的弟弟陈佗,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不甘心,处心积虑多年,只等着大哥病逝的那一刻。
但是,陈桓公似乎并不愿意死亡,一直坚持着,坚持着。因为,他也担心,弟弟陈佗居心叵测,恐怕在自己死后谋逆作乱。然而,病重的陈桓公,已经无法阻止惨案发生。
陈佗早已等不及了,他是蔡国女子所生,因此,依靠蔡国的力量,杀死了太子免和大臣五父,自立为君,就是陈厉公。一个‘厉’字,就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评价。
弥留之际的陈桓公,听到这个消息,怒气攻心,当时就死在病榻之上。
以上内容,《史记陈杞世家》与《左传》记载类似。
第二年正月初六,陈国再次派使者去鲁国,通告陈桓公病逝的消息,同时,也告知新君陈佗继位。
自从杜预的《春秋左传正义》面世后,很多专家学者赞同他的观点,杜预认为,陈佗就是前文的五父,不知从何而来;《史记》则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我们看看《左传》中,关于五父的表现吧。
公元前717年,郑国要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同意,还要对着干。五父直言进谏,讲出一句彪炳史册的名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这句话,明晓事理,充满善念,与后来杀死太子、谋权篡位、淫乱丧命的陈佗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所以,本人还是赞同《史记》的观点,至少陈佗与五父应是两个人。
公元前716年,五父去郑国订盟,由于国内暗流涌动,他在歃血的大会上忧心忡忡,走神了,引起郑国人猜测。当时洩驾就认为,五父不以国事为重,必将大难临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