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鄄地之盟 (1 / 2)
柯地之盟后,齐、鲁双方讲和。虽然只是表面文章,毕竟鲁国顺服了,为坎坷的霸业之路,减少一个敌人。关键是,齐桓公讲究信用,既没有为难曹沫,还退还了鲁国的土地,这让诸侯对他充满信任。
现在,齐国终于腾出空闲,准备收拾背叛盟约的宋国。
其实,北杏之盟前,宋国已经平息内乱,安定国人,确立新君。只是,新君即位,一者要得到周王允许,再者需要参加盟会,得到诸侯的认可。
这两个,是担任国君的必备条件,宋桓公原来都不具备。
既然‘北杏之盟’已经达到目的,得到诸侯认可,就没必要再对齐国鞍前马后俯首帖耳。所以,回国后不久,宋桓公就背弃‘北杏之盟’,另立山头。
这种做法,就是‘过河拆桥’,影响极端恶劣,给齐桓公新建立的阵营一个沉重打击。但他听从管仲劝告,强压心头怒火,没有立刻追究。
要想领导诸侯,必须以‘仁义’为本,这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基本策略。
宋国是大国,且爵位高,不过,这难不住管仲,上面还有周天子呢,那可是一颗关键的棋子。齐国的话你可以不听,周天子的话你得听吧!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早期的郑庄公最爱这么干。
‘柯地之盟’后,解决了鲁国这个潜在的敌人,齐桓公把目光瞄向宋国。公元前680年春,他以宋国不遵王命为由,率领陈国、曹国联合伐宋,同时请周王派兵助阵。
并非齐军实力不行,而是周王的军队不可或缺,其象征意义无法取代。要想调动诸侯,必须‘尊王’,借天子的大旗,迫使诸侯顺服,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
这次蔡国没派军队参加,不是不想,实在是自顾不暇。因为蔡国正受困于新兴起的楚国,由于一位绝世美女——桃花夫人的缘故,差点被灭国。关于蔡国,以后再谈。
曹国则明确的跟随齐桓公,一者齐桓公讲究信义,值得信赖;再者,毕竟有周王这面大旗,名正言顺。
这次伐宋,管仲也想好了,本着‘仁义’的原则,威慑为主,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用武力。
宋国背弃‘北杏之盟’,不尊崇王室,本身就理亏。当年的郑庄公,就打着王室的旗号,把宋国害惨了。如今齐桓公也来这一手,不仅联军压境,天子也派代表,宋桓公御悦可不愿意重蹈覆辙。
经过斟酌,还是请求言和。夏季,周僖王的代表单伯也到了。
春秋中后期,单氏,在王室地位很高,与刘氏共同辅佐周天子。单伯来得恰到好处,让诸侯看看,这次发兵,是得到周僖王允许的;同时也表明,齐国是真心‘尊王’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