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杏之盟 (2 / 3)
各位注意,这里的邾国,虽然弱小,对齐桓公大力支持,自始至终,多次会盟都参加。整个春秋时期,邾国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由于没有爵位,甚至被当做‘东夷’对待,后来还是齐桓公张口,在王室给申请了子爵,正式成为诸侯一员。
相对而言,到会的国家,少得可怜。据说,齐桓公挺郁闷,来的太少了,准备重发英雄帖,改天再聚;管仲则认为,‘三人成众’,如今来了四个国家,加上齐国,足够了。
万事开头难,此时的齐桓公,号召力确实有限。毕竟第一次会盟,能来四个,已经很不错,如果一个都没来,那可就真的失败了。
公元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会于齐国北杏(今山东东阿),这就是著名的‘北杏之盟’。
后世称齐桓公‘九合诸侯’,‘北杏之盟’排列第一。
至于盟约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一般都是有灾害互相帮助,有战争彼此救援,有婚丧嫁娶等大事,互相通知。这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王。
另外,让诸侯与宋桓公见一见,承认他的君位,也为齐国争取一个强力支持者。
这次会盟,还有一大特色。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为取信诸侯,自己不带军队,请别的诸侯也不要带军队,明确指出,大家是为了和平而聚到一起,故而美其名曰:衣裳之会。
为了这次会盟,齐桓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面讨好周天子,下面联合众诸侯,虽然来得诸侯不多,却也如愿组织了这次盟会。
对于盟主之位,他当仁不让。
当时,秦国远在西戎,不与中原并列;晋国还是小国,而且内乱不息;楚国虽然正走向强大,向来被视作蛮夷,还不与中原沟通;其余鲁、郑、卫、曹等几个稍大的中原国家,连代表也没派,甚至小小的遂国也抗命不至。
为什么鲁国没去?周朝建国之初,按照爵位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后面还有零爵位的附庸。其中公爵不是很多,鲁国,因为周公旦的功劳,世袭公爵;宋国,是商朝后裔,出身高贵,直接被封为公爵;而齐国,虽然姜子牙功高盖世,却只是侯爵。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爵位高出齐桓公一个等级,怎能甘心听齐国调遣。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马虎不得。
再者,双方亦友亦敌,没少开战,鲁国对齐国缺乏绝对信任。虽然实力不如齐国,鲁庄公也曾两次打败齐军,岂能甘愿让齐国主盟,自己当配角?
另外,郑国内部不稳,与卫、曹等国,都持观望态度,对于会盟的前景,并不看好。
唯独宋国,内乱平息,宋桓公刚刚即位,有求于齐桓公给他正名分。否则作为‘公爵’,比齐桓公爵位高,岂能甘愿当绿叶?就好比让下级指挥上级,让河南省高官,听从山东淄博市市长指挥,谁肯信服?
在宋桓公内心,齐桓公并非周王册封的‘方伯’,只是‘侯爵’。按礼,应该把主持会盟的重任,托付给爵位更高的,就是现场的自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