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大缺点 (1 / 4)
历经九死一生,管仲终于回到齐国。
据说,为了防止鲁国反悔,激励士兵抓紧赶路,路途之上,管仲还编了《黄鹄》歌,让押送他的士兵边唱边行,都不觉得疲劳。最终日夜兼程,逃出鲁境,可见,管仲对人的心理把握非常微妙,唱歌就不觉得累了。
人才,全面发展的典型人才,不过谱曲填词,只是雕虫小技,治国惠民,才是人间大道。
到了齐国境内,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鲍叔牙早早在边境迎接,俩人相见,唏嘘感慨。
活着,不是目的;回齐,迎接大考。如果不能成就霸业,愧对鲍叔牙,愧对公子纠,愧对召忽,愧对天下百姓,愧对齐国先祖,那可真就成了齐桓公报仇的猎物了。
面见齐桓公之前,管仲三次熏香沐浴。
齐桓公听说管仲回国,亲自到郊外迎接,迫不及待地请他坐下,讨论国家大事。
这次对话,《国语》记载详细,虽然不如后来的汉中拜将、隆中访贤的对话那么精彩,也足以名垂青史。
齐国现在的结症在哪儿?管仲比谁都清楚,关键是怎么解决。多年来,他一直在心中谋划,这次能回国,早已考虑好了,甚至齐桓公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提前都已经预测。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一点准备没有,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那是信口雌黄。
首先,齐桓公客观地对他大哥齐襄公进行了一番评论,或者说是对那个死鬼一顿埋汰,接着提出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国家混乱,宗庙无人清扫,社稷没有祭祀,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强大,要想称霸诸侯,必须先安定内部,搞好自己的大本营,这是必须的。
治国如此,治家类似。
对于齐桓公的提问,管仲搬出了周文王、周武王这两座大山。那是周朝的两位开山鼻祖,政绩显赫,后世敬仰,作为周朝子民,必须服从。
首先,要选择百姓中有德行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引导民众。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百姓都懂得谦虚礼让,那么这个社会还担心什么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