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1 / 2)
        按照周朝礼制,王城附近天子直接统辖的区域,称之王畿,后来也称京畿。

        由王畿外围向远处延伸,划分五个部分,称之‘五服’。

        王畿以外方圆1000里内的范围,由天子直辖,称之甸服,每天都要供奉祭品。如果不履行义务,天子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这叫以德服人。

        向外再扩展500里,分封给各路诸侯,称之侯服。按照规矩,侯服内的诸侯,每月都要进献祭祀品,如果不履行这个义务,天子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命令是否传达。

        依次再外扩500里,在诸侯与边疆之间,称之宾服(也称绥服),每个季度进贡一次祭品。

        以此类推外扩500里,有要服;继续外廓500里有荒服。这‘两服’,主要是蛮夷和戎狄,他们距离遥远,只需每年进贡一次;新君即位,一生朝拜一次周天子即可。王权的影响力,勉强还能达到。

        如果这‘五服’不能按时履行义务,周天子就要自我反省,重新颁布法令;如果颁布了法令,还不履行义务,周天子就要再次反省自己的德行,轻易不会劳动百姓,发动战争。

        就跟家长管孩子一样,一家人,多教育,莫打骂。

        其实,东周早期,诸侯尚且积极,偶尔来朝拜一下。后来,眼看周平王碌碌无为,诸侯逐渐懈怠,长期不按礼制进贡,王室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郑国是诸侯,位于‘侯服’范围内,按规矩每月都要朝见周王,进献祭品。

        但是,由于爷爷父亲的恩怨,周桓王对郑庄公种下了怨恨的种子。他可不像爷爷周平王那么客气,态度强硬,直接剥夺了郑庄公的实权,保留了个虚职。

        之所以如此,周桓王也有自己的考虑:希望诸侯不要干涉王室的政务。说白了,周桓王要独立,既然不能控制诸侯,就要摆脱诸侯的控制。但是,没有郑国的支持,王室能有威信吗?能达到令出必行吗?

        周桓王的做法,让郑庄公非常恼怒。前文也讲过,他不仅不去朝见,不送祭品,公元前720年,还盗取洛邑郊区的麦禾,作为报复。

        这让周桓王更加恼怒,虽然没有出兵讨伐,仇恨却记在心里。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见周桓王,本想修好,却被羞辱一通,从此再不朝见。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大家谁也不见谁,彼此也相安无事。

        公元前715年3月,郑庄公向鲁国提出了以祊邑交换许田的方案,挑战王权,把周桓王气得脸色发青,差点儿得心脏病。5月,就正式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剥夺了郑庄公的全部实权,但还是保留了左卿士的虚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