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3章 自旋角动量和磁矩 (2 / 4)
虽然是假想,但“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提供了一种假想形式的理论依据。
核磁共振,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此时并没有“核磁共振”这个学术名词,人们根本不知道“核磁共振”的概念。
追根溯源,“核磁共振”的首位“铺垫者”是卢瑟福。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模型后,由于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的力学体系,人们就推测原子核具有电磁矩。
卢瑟福没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原子核电磁矩”,所以他是“核磁共振”的“铺垫者”。
对“核磁共振”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是斯特恩、拉比。
斯特恩因为“在发展分子束方法的贡献以及质子磁矩的发现”,荣获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比因为“发明记录原子核磁性质的共振法”,获得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家们在20世纪30~40年代真正了解清楚了“核磁共振”的物理学原理并制造出了“核磁共振”的仪器。
将物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学应用这是庞大的工程。“核磁共振”技术全面运用到临床医学领域,那又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斯特恩教授并非分子束方法的发明者伍德盖特教授、李博士才是。
拉比是刚刚就读哥大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此时他的物理水平还不如艾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