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1 / 5)
第十八章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1|
王国维借用尼采的话,说李煜的词是“以血书者”。又因为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似乎这种用血写就的文学层次最高。但我们看李煜在亡国之后的创作和生活,整日只有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泪水多到可以“日夕洗面”,血却不见半滴。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恰恰是尼采最看不起的。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句话出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该书以20世纪30年代徐梵澄的译本《苏鲁支语录》最是有名。徐译本原文是:“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但在新译本里,“血”变成了“心血”:“一切写作之物,我只喜爱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用你的心血写作吧,你将知道心血便是精神。”很遗憾我没有德语原文的能力,无法判断译本的优劣,只能说徐译本更诗意些,新译本更通俗些。
联系《苏鲁支语录》的上下文来看,尼采首先要表达的意思是:最高端的作品是作者用血写就的,所以读者就算不必同样用血去读,至少也要做出用血去读的姿态,因为别人的血总是不容易读懂的;以消闲的态度来读书的人是最可恨的,但无奈这样的人最多,所以最好不要让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否则的话,不但会损害写作,更会损害思想。
在今天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尼采的这番见解虽然貌似偏激,却是真正的远见卓识。,要么是一种功利行为,譬如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各种资格证书;要么是一种纯粹的休闲娱乐,譬如用各种玄幻和爱情故事来消磨时光;即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思想类的作品,事情也会像19世纪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所哀叹的那样:“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表面上的狂热,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感情基础。在我们这个民主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觉,而是纷纷扰扰地追捧世间普遍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高价,而不是高雅;他们追求的是流行,而不是美。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比起他们假意推崇的早期意大利或足利时代的巨匠,他们所身处的工业时代的高级产品——花花绿绿的杂志,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容易消化的艺术享受的食粮。对他们来说,比起作品的质量本身,艺术家的名气更为重要。正如几个世纪前的一位中国评论家曾经慨叹的那样:‘世人用耳朵来评论绘画。’正是真正鉴赏力的缺失,造成了今天仿古作品泛滥的局面。”(《茶之书》)
但无论我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情形,也必须承认这就是平民社会所必然呈现出来的风尚。尼采与冈仓天心都是在徒劳地缅怀那个终将随风而逝的贵族社会罢了,而且,即便真的在贵族时代,贵族从来也是为数不多的。
|2|
尼采还提出了下述两个命题:一、深知读者的人,不会再给读者写作;二、读者应该是“伟大高强”的。倘若当真采信这样的严苛标准,那么非但我是不配写书的,我的各位读者同样也不配读书,因为,若没有意外情形的话,你我都不是尼采哲学中的“超人”。
但是李煜,他难道就是一个合格的作者吗?《苏鲁支语录》的下文完全揭晓了答案,譬如“你们望着上方,倘若你们希望高超。但我向下看,因为我已在高处”,再如“你们中间谁能大笑而又超然?谁攀登最高峰上,将嘲笑一切悲剧,与悲哀的严肃”,再如“智慧是一个女郎,始终只爱一个战士”。至于李煜,既没有站在高处笑看人生悲喜,显然更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受了重创的大孩子罢了。
所以《人间词话》本章对尼采的引述即便不是断章取义,至少也是望文生义,王国维所谓“以血书”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中国传统里的“杜鹃啼血”——古蜀国的国君杜宇惨遭亡国之痛,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厉,啼到血出才会停歇。譬如南宋亡国之后,成为元军俘虏的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时写下“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诗句,这是对故国做出的诀别,说自己的魂魄一定会化作啼血的杜鹃,飞回这片深爱的土地。
文天祥的诗词,是真正尼采意义上的“以血书者”,如《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