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民教冲突 (1 / 2)
1880年,圣言会德国籍传教士安治泰来到山东兖州、沂州、曹州一带,建立教堂,发展教众。安治泰雄心勃勃,在他的领导下,山东南部建立了12座教堂,有传教士34人,教徒4000多人。安治泰等人在鲁西南的传教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其执着和敬业之外,也与当地经济贫困,盗贼猖獗有关。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底层百姓迫切需要寻求保护。为吸引中国民众入教,传教士常常会对其进行利诱,主要通过请人吃饭、送人钱财、赈灾救济等方式。据巨野某村民回忆:“教民并不是真信教,而是生活没出路,为穷困饥寒所迫。入教只是为吃教堂供给的馍馍,或用教堂两吊钱。当时入教的,教会先给两吊钱,所以当时有民谣:‘我为什么要入教,为了铜钱两大吊;不给铜钱两大吊,我就不在你的教。’”直隶地区也有这样的民谣:“为什么要入教,为了六块北洋造;花完再找神甫要,神甫不给就退教。”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洋人彻底打怕了,由列强撑腰的外国传教士也变得有恃无恐。时人回忆:“神父不把县官看在眼里,县官许廷瑞听说神父要到县衙,手忙脚乱,迎到街心,作揖打躬,装笑奉承。其下属跪迎跪送,俯首不敢仰视,神父昂首阔步,毫不理会。”
洋神父一旦对中国地方官不满,就会向法国或本国驻华公使反映;驻华公使会径直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以开战为要挟,强迫清廷干预地方事务;清廷为息事宁人,常饬令地方官按洋神父的意志行事,若处理不善还会将其罢官治罪。
除了土匪团伙和秘密教门,加入教会成了底层民众寻求庇护的又一选项。“庄稼人要是受了气,就信教。入教后,依靠教会的势力就没人敢欺负他,年岁好的时候连地租都可以少给,说是淹苗,收成不好,也没人来查问。”
为避免官府的打击,一些地痞无赖、土匪盗贼也纷纷入教。教民成分日益复杂,泥沙俱下。教会为了发展势力,对愿意入教的人统统来者不拒。
不良教民倚仗教会的庇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时人回忆:“神父很厉害,连县官也不敢惹,教民仗着教会撑腰,打官司时写个状纸给神父就行,不用到县衙过堂就能打赢。”“教民依仗洋人,连杀人害命都没事。有个女人嫁给了一个教民,那教民脾气不好,经常对其实施家暴,那女人气不过,就上吊死了。他兄弟到衙门去告状,官府非但不替他申冤,反而把他打了一顿,差点把他关到牢里去。”
列强和教会在中国的强势地位造成了中国底层社会的分裂,那些没有加入教会的普通民众面临着来自教会势力的强大压迫,这种压迫又难以依靠官府通过正常司法程序得以解决。为了反抗,他们只好选择以暴抗暴。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对此看得很清楚,他在与安治泰等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教会势力的强势,对普通民众遭遇教会的压迫抱有同情态度。李秉衡仇视西人,大刀会主仇西教,秉衡恒奖许之。
到1896年,普通民众与教会之间的冲突已经非常泛滥而激烈。遇有冲突发生,官府时常迁就教民了结。百姓认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遂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刘士端率领的大刀会也由“保卫身家”转变为“兴华灭洋”“杀赃官”,准备公开进行武装斗争。
郝和升,山西人,大刀会会员。在单县、曹县、成武三县交界的太平集上开了个生药铺,一人在外,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不容易。如今年头不好,生意难做,付现钱的越来越少,打白条的越来越多,竞争又激烈,光这一条街上就有四五家药铺,僧多粥少,日子越来越难过。
1896年2月初,眼看春节将至,晚上盘账时,他发现还有好多账都没收,心里有点着慌,也不忙着做生意了,打算先把欠账收了好回家过年。次日他拿着账本一家一家挨个儿去收。多数人都很配合,把欠的药钱还了(毕竟临近年关,人家也要用钱),即使一时还不起也会给他约定一个具体时间,如年后一月、两月、三月的都有。他对此也能理解,爽快答应了。可收到教民吕登士家时,却遇到了阻碍。
“我现在手里没钱,再缓两天吧。”吕登士漫不经心地说,眼睛看着外面。
郝和升心头纳闷:“你身上穿着绸子,手上戴着金戒指,圆头肥脑像个地主似的,怎么会没钱?”只没好说出来。便问:“你打算缓多久?”
“不知道,等有钱了再给你吧,现在说不准。”
一听这话,郝和升有点恼火,“你这是什么话,要是一直没钱,就一直不给了?”
“哎,你做生意的大老板,还在乎这几个小钱吗?随便去哪儿弄点都够俺们吃一年了,真是小家子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